倍智CEO许锋:该警惕的不是KPI,是我们对KPI的定义
2016年11月5日 16时40分11秒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周,一篇题为《警惕KPI和流程,支持内部轮岗》的内部演讲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主要记录了张小龙在演讲中谈到的对KPI的看法,以及他对人才、组织的一些思考。

  张小龙可谓是微信的教父级人物,因此他此言一出,立即被很多人奉为真理,并在朋友圈里进行疯狂转发,甚至还有不少人已经断章取义地喊出“打到KPI”这样的声音。在此,我们并不是要挑战张小龙的观点,因为很明显,张小龙的本意也不是要大家把KPI一竿子打翻在地。那么,为什么人们在面对KPI时,会表现得如此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呢?

  究竟是KPI有问题,还是我们对KPI的定义出了问题?


  一、我们对“KPI”的误区在哪里?

  “I”是 indicator的缩写,也就是指标。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制定出成千上万个指标,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指标都很重要。在不计其数的各类指标里面,与员工绩效有关的指标就是“PI”,即Performance Indicator。但“PI”仍然可以有很多,企业真正重视和需要的仅仅是其中一些非常关键的指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面对KPI,大部分企业犯的错误有两个:一,对KPI的定义出了问题;二,KPI和后续奖惩之间出了问题。很多企业把“I”或者把“PI”当成了KPI。特别是很多绩效考核管理硬生生地把薪酬、奖金和某些指标做直接的、单线的简单的联系,这样就会带来很多绩效考核的弊端,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二、企业与管理者应该怎样解读KPI?

  在这里,我把企业的指标分成了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突破类的指标。 在我们所有的Indicator里面,最重要的是突破类的指标。对于判断突破类指标很简单——它的实现对整个公司、整个部门会产生一些巨大的突破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而这些指标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实现。突破类指标在企业考核中应占主体部分,虽然它只有一个指标,但是在最后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当占60%以上的权重。

  第二类是压力指标,即提升类的指标。打个比方,如果突破类指标是从0到1的过程,那么提升类的指标就是从90到95的概念。虽然它也需要花费不少力气,但并不是最难的第一步。这类指标在考核里面应当占有比较大的权重。

  第三类是维持类的指标。企业里往往存在大量维持类的指标,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维持好现有的状况,不出大乱子。然而,很多企业把维持类指标当成了全部KPI去进行考核。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位员工的绩效考核都很好,但公司最后的绩效却没达成。这就是因为这家公司仅仅注意到了维持类指标,突破类和提升类指标并没有实现。

  第四种是跟踪类的指标。当我们不清楚某件事、某项内容会对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不知道该怎样为其设定目标时,就需要设定一种跟踪考核。我们可以用一个月或几个月、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观察和跟踪某件事,最终来判断它的重要性与影响。这种指标可能被判断为维持类指标的一部分,也有个别会变成提升类的指标。

  本质上,突破类和提升类才是KPI的核心,它们是整个公司牵引里面最需要去实现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大部分的indicator属于维持类和跟踪类的指标,这些指标是不能作为KPI去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贡献和一个组织的贡献。

  四、考核KPI,本质上是整个公司的指挥棒

  考核KPI本质上应该是整个公司的一个战略选择, 是管理者的指挥棒。 而这个指挥棒应该自上而下, 灌输整个公司的战略意图,是“指哪里才能打哪里“。所以回到微信的例子来讲,如果微信的KPI不是由张小龙自上而下制定的,那么一定会产生问题。

  所以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你们定的KPI和我想要的不一样,所以你们就不要以KPI为导向, 而以用户为导向。“而张小龙如果要定KPI,他一定是以定义用户和产品为导向的,当这个内容成整个公司的出发点时,KPI和公司发展的逻辑才是一致的、和顺的。

  这也是我所强调的问题——该警惕的不是KPI,是我们对KPI的定义。


  想了解更多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干货,可以在喜马拉雅订阅《许锋说人事——职场必备升迁秘笈》,一起探讨更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