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慢,不代表他们懒
2016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再创历史新高。初步预算,2017届应届毕业生人数还会增加。庞大的数字面前,说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压力似乎讲不通,无论是考研热还是考公务员热,都是毕业生规避就业压力的一种选择。
  近几年,教育部门也要求各高校统计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将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毕业生担心“毕业即失业”,他们连日奔波在就业招聘第一线,急于在毕业时找到第一份工作,希望好的就业平台成为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但是,麦可思研究表示,大学生首份工作的离职率也很高,比例能到三成,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有一种感觉,部分“95后”投资自己的意愿特别强烈,即便透支一年的时间也在所不惜。“我要去非洲当义工、我要从事公益事业、我要经历一次‘间隔年’……我们慢,不代表我们懒。”年轻人都有闯荡天下的梦,“95后”勇敢去实现。一方面是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理解,还有社会对他们就业观念的更加包容。在就业选择上,如果抛却生存压力,他们愿意将更多的重心放在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上,这确实是社会的进步,也表现出“95”后就业观的新气象。
     本报记者 郭立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