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沦为烧钱游戏令谁悲哀
2016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临近年底,各家电视台和网站纷纷亮出2017年电视剧菜单。伴随着大剧频现,2017年电视剧的购剧价格一路飙升。
  据了解,2016年江苏卫视投入15亿元用于购剧,浙江卫视的购剧预算达到20亿元,较此前翻了三倍,而东方卫视影视剧中心对外公布采购经费较前年增加了35%……
  伴随着买剧大战,2016年,国内影视演员片酬呈爆炸式增长,其中一线演员以单剧5000万元打包价起步,而有的当红明星片酬更是突破亿元大关,以至有人戏言“如今能跟房价涨幅比拼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演员片酬”。
  为什么购剧价格一路飙升?为什么演员片酬疯涨?这主要是源于广告商家在其中的强势话语权。广告商家看重的是明星的号召力和可以直接转化成购买需求的可能性。因为大明星参演,他们有市场号召力,会让剧的卖相更好。还有,视频网站推崇“IP剧”模式,青睐年轻明星,这些年轻明星虽被冠以“面瘫演技”,但却被视频网站视作“流量担当”,由他们主演的电视剧,往往都能赢得超高点击量……
  应该说,电视剧制作是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乃至规则的,即使生产电视剧需要考虑艺术和商业的关系,需要考虑市场和受众,但在商业利益面前,它们便都不再是规律、规则,市场的逻辑和原则取代了一切,成为艺术的决定力量,而当艺术的力量、艺术的需求和艺术的属性被消解之后,则只剩下赤裸裸的商业文化的特性,于是,商业利益、市场原则就成了规律和通则,有的电视剧制作者就直截了当地说:“说到底,做剧、卖剧是一门生意,而并非只是为了艺术。”
  针对电视剧市场这种疯狂的“烧钱”模式,有评论说,这是一个充满病态的电视剧生态圈,有人受益,有人失意,有人悲哀,有人在投机,有人想改变,却总是无奈……那么,对于烂剧横行的电视剧市场来说,这真的是一剂良药吗?
  我们知道,这几年,我国生产的电视连续剧每年都在一千集以上,尽管各种类型的作品数量众多,但它们大都是重数量轻质量、内涵空洞乃至虚假繁荣。究其原因,与当下文娱圈、电视剧制作圈中流行的这种“烧钱游戏”有很大关系。
  这使笔者想起近日李安和冯小刚在清华大学进行的“我们的第一次”的对谈,他们两人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电影矢志不渝的初心。从《一九四二》开始,冯小刚的创作开始关注现实题材,冯小刚说:“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顺势而为,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要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一个。”李安曾批评中国电影“抢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好的发挥和追求。久而久之,市场已经把这个明星定了,你只需要交货就可以了,不管他好坏。然后就是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把电影的制作和场景做得都不够好。明星吸引人,无可厚非,这样做会把电影炒热,这是好事。但是作为电影人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最后看的是他们打动人心的品质,思想也好,感情起伏也好。”“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虽是电影圈中的现象,却与电视剧“烧钱游戏”中的“明星片酬飙涨”如出一辙!
  电视剧陷入烧钱游戏的病态乱象,让我们看到了市场逻辑、商业价值和金钱标准,这些物质的力量已经完全主宰了艺术本身。在对金钱的追逐中,我们已经感受不到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情感、性灵的感受,艺术审美对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与影响,我们看到的只是,在这种资本逐利的游戏中电视剧不断攀升的商业价值、金钱价值,已经“疯狂”了的金钱数字,被激发和膨胀起来的占有欲望,少数人可以对艺术进行生杀予夺的金钱游戏……这一切已经与社会大众无关,与艺术本身无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