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伞花盛开的跳伞塔
2017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口述人 訾焕都
  我和跳伞塔的缘分源于1956年。当初建跳伞塔时四周都是一米多高的杨树,荒草野坡之中,这就算是济南最南边的建筑了。塔高61.3米,曾是济南最高的建筑,从很远的北关火车站都能看得到。曾经有一个公交车站就以“跳伞塔”为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藏兵于民”,重视国防体育,每年都有国防比赛。在如今全民健身中心的位置建起了济南国防体育俱乐部。除了跳伞,还有基础射击、无线电、航模、摩托车、坦克等,训练青少年和民兵,全国多地都建了跳伞塔。
  我是济南市第二批跳伞运动员。1961年开始训练,那时第一代的教练员都是空降兵。跳伞运动员的选拔、政审都非常严格。体检是按照飞行员的标准,我还记得有一项测的是对于远近的感知。站在十米长的大桌子一端,另一端用两条线拉着两个小棍,判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经过艰苦的训练,我成为了跳伞教练员,课余时间,附近的学校,如山医附小、山师附小、胜利大街小学等,一批批选拔的苗子送到跳伞塔来,我们免费对他们进行训练。其中优秀的被送到山东跳伞队,像郭荣廉、刘振荣、刘加林等后来破了世界纪录。
  跳伞的经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给了当年不少青少年奇妙非凡的体验。除了视线可及,在塔身之中还有个螺旋形楼梯,顺着楼梯向上可至近塔顶的一处一米来宽的圆形塔台,一圈可供五六人站立,向远望去,视野极佳。
  塔台上方有朝向四个方向约十米长的钢臂,钢臂上悬挂着钢索,一端连接释放钩,另一端与卷扬机连接。卷扬机则由伞塔不远处控制室里的专业人员操纵。通过按钮,利用电力使伞圈升降。释放钩连着直径八米的伞圈,伞圈下悬挂着跳伞,伞展开有六十多平米,几十公斤重,需要五六个人收。
  牵引跳伞和飞机跳伞不同,跳伞者把安全绳穿好,手里握住操纵带和拉绳。操纵室的老师看到跳伞者准备好了,便一按电门,伞和人就吊在了空中。当伞圈升到规定高度后,教练员发出“脱钩”的口令时,跳伞者一手握住操纵带,另一只手迅速用力拉下拉绳,将释放钩拉开,使降落伞脱离伞圈。随后通过操纵带控制方向。
  由于脱钩前伞本身就是张开的,所以跳伞者一般感觉不到迅速下降的惊险。在下落的一瞬间,巨大的伞就在空中飘了起来,直到着陆大约十秒左右。
  那时为了帮助跳伞者落地缓冲,在跳伞塔附近铺满了厚厚的沙子,覆盖面积大约直径六十米,就像沙滩一样,在沙滩之外还有一片草地,景色很美,而如今的这片区域已经建成了网球场和跑道。
  除了沙地,还有各种练习器材、设施,如练习落地的平台、沙坑,防眩晕的转机等。初来乍到的学生要先跳平台,脚掌与地面平行,一米、一米五、两米,循序渐进,练习着陆等基本操作。
  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好苗子,颇有天赋,并且沉着勇敢。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学生爬大佛头的大佛西侧,路险石多,不时有山石滑下,一不小心就被砸得生疼。学生排成一溜前进。队伍中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杨哲林看到石头滑下来并不惊慌喊叫,而是探出身子,很轻松便把石头接住了。后来他被送到了山东跳伞队,两次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
  也有很多与跳伞塔结缘的孩子虽然日后没有从事这一行,但那段美好的记忆积淀成了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上世纪六十年代,山医附小二十岁的体育老师李敏,看到国防俱乐部和学校仅一条小街之隔,便在学校里组建了跳伞队,选拔了学习好、守纪律、身体协调好的十几个学生,定期来跳伞塔训练。
  尝试飞一样的感觉,孩子们别提多兴奋了,他们在学校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伞塔。那时训练的学生很多,四个伞臂总是满满的。早上训练得早,孩子们常常要翻墙进来。每一个孩子落地后,其他的伙伴都很团结,没人偷懒,四五个人一拥而上,抱着伞的前面后面,把伞再挂到伞圈的铁环上。遇到风小时,要抓紧跳,若不巧赶上一阵大风,落地时能连摔好几个跟头。虽然第一次体验跳伞时,不少人两脚发抖、满头大汗,但很快他们便成为六一节能爬到钢臂上挂彩旗的小勇士了。
  从1957年开始,跳伞塔一派繁荣景象。到1960年,受三年困难时期影响,人们跳伞的热情也开始消退。随着1963年经济的好转,跳伞运动再度活跃。“文革”时期,跳伞塔再次陷入沉寂。1973年,周总理发表讲话,要重新恢复国防体育,教练员也得到了调整,跳伞塔才又热闹了起来。1964年我调到了山东飞机跳伞队,1973年又调回来守望着跳伞塔直到退休。1977年的五一劳动节,大明湖上的水上跳伞,借来了空军的飞机,还有橡皮艇和救生背心。当天从西门开始就人山人海走不动了。那似乎是济南城区跳伞运动最后的辉煌。
  1981年,跳伞项目在体育比赛中取消,跳伞运动也随之衰落。很多城市建起了体育馆,拆除了跳伞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滑翔伞流行起来,跳伞塔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跳伞塔使用三十多年后,于上世纪90年代正式废弃。我在塔上的最后一次跳伞应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电视节目。2007年,它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粉刷一新的跳伞塔屹立在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文物景观供人观赏。闲暇时我常来塔下走走,从当年的地基到如今的文物,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匆匆闪过,恍惚间忆起在这里度过的无数美好时光。
  (整理:本报记者 范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