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翩跹
——读《追风筝的人》
2017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逸群 
  那一年,他们就像那比翼齐飞的风筝,在喀布尔的蓝天下翱翔。那是冬天里的期待,是睡梦中的欣喜,是大雪后的凯旋,是那不可倒流的孩提时代……
  阿米尔和哈桑,亲如兄弟,情同手足。那一段时光,色彩斑斓,澄澈美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在富家少爷与仆人孩子的生活里,处处都洋溢着光彩——那些飞逝的光影,成了他们不忘的记忆。
  而这世间终有这样一个道理: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事实也正是如此。也许在那时那地,他们的友情不过是那脆弱的风筝线——他是少爷,他是仆人,他要取得爸爸的爱,他只要对他好——一情一怨,终成羁绊。
  是冥冥中的注定吧,从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开始,甚至从阿米尔的父亲埋藏下谎言开始,世事不过轮回,那一段段前尘旧念,竟成了他们生命中彼此的谶语。
  也许,我们不会有哈桑那样的身世,也许,我们犯下的错误不会像阿米尔的那般,经过时代的涤荡而愈发难以饶恕,但我想,可能穷极一生也做不到他那样的坦荡勇敢。为过去,为将来,他抹去了那卑鄙的懦弱,也了却了那永远的愧怍。
  人,都是为罪而生的。故事里的阿米尔,为了追逐父亲,犯下了友情的罪过,十几年后恓恓惶惶地走到了救赎的路上。而也有太多太多的人,像阿米尔一样的,犯下错误,再用一生去挽回。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的吧,我们总是带着某种深重的罪孽,也许是与生俱来,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而人们倾尽其一生,不过是为了赎那一分罪,还掉那一笔债。就像阿米尔的父亲剥夺了哈桑知道自己身世的权利,而后又尽全力保护哈桑,尽全力做一个好人;就像阿米尔离弃了哈桑,十几年再无回首,却还是重回过去的土地,收养索拉傅……至于圆满与否,也许,只能盖棺论定。这个过程,正是所谓的“自我救赎”。
  若是跳出故事本身,把思绪放得更远些,我们不难想到,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正是在“犯罪”与“救赎”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如亡国之君李后主,王国维评价他“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是的,他输给了政治上的角逐,因而才在救赎中完成了文化上的角色。
  有的人完成了救赎,活得通透干净,有的人逃避着救赎,最终让那罪过愈加深重,愈加难以挽回。所幸的是,阿米尔做到了,尽其所能。他重回喀布尔,经过一番轮回的洗礼,重走一遍罪恶的深渊,他只要,为自己,为父亲,洗净此生的污垢,而后的日子里,还有那“成为好人的路”。二十六年前,哈桑为他追到了那可以获得父亲赞许的风筝,孰知那正是噩梦的开始;二十六年后的大梦初醒之时,他在彷徨中坚定,孜孜以求地寻找自己的风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