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稷下学宫最有名的“校长”
2017年0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生于赵国,十五岁就来到了齐国,一辈子受学于稷下,执教于稷下,成名于稷下。他一生进进出出、走走回回,多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一职,成为天下文坛盟主。作为稷下学宫最出名的“掌门人”,他见证了百家争鸣最后的辉煌,也见证了稷下学宫的浮浮沉沉。
  求学稷下
习得上乘“功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劝学》,让国人记住了荀子的名字,同时也对这位爱学习的好榜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今天看来,荀子远不如孔孟老庄那些一代宗师有名,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荀子蜚声海内、无出其右,以至于有了“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美誉,他多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故事更是成为佳话。
  荀子本是赵国人,具体籍贯有的说在河北,有的说在山西,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山东大地上度过的。据《风俗通义》记载,公元前314年,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直到七十岁左右才彻底离开齐国,其间虽然先后到过楚国、秦国、赵国,但都没有停留多少时日。
  十五岁的荀子游学目的地就是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执掌大权才刚七年,踌躇满志、一心想恢复齐国霸业的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一流的硬件条件,优厚的政治、生活待遇,再加上最为宽松的学术环境,稷下学宫很快就成了人才“挖掘机”,一时间学者云集,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
  走,到稷下去!彼时,荀子是个怀揣梦想、跨国求学的少年,经过舟车劳顿、度陌越阡,到达目的地后,一切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各个门派的高手都在宣传自己的主张,各种公开课让人目不暇接,稷下学宫俨然是所高度开放的大学。谁谁要办讲座了、谁和谁要辩论了、谁谁出新书了……求知若渴的荀子走进了这座学术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货品,没有专攻一家,而是东瞅瞅、西看看,把诸子百家的看家本事学了个遍,习得了一身上乘“功夫”。
  最终,他选择了儒家。据临淄当地研究者分析,孟子某次游齐时,年轻的荀子也正好在稷下学宫求学。如果这位前辈“大牛”来稷下学宫开过讲座的话,想必荀子一定不会错过。也许就是在那时,荀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改良的想法。
留校任教
辗转当上“校长”

  有高手点拨,往往事半功倍,文武都是如此。再加上荀子天生聪明,悟性很高,几年下来,就已经学业有成,可以毕业找工作了。作为“天下第一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材生,荀子在当时有不少好的就业机会,但热爱学术的他,还是选择继续留在了稷下学宫。
  在稷下学宫,荀子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学问不断精进,渐渐从一个懵懂少年,达到了相当于现在硕士、博士的水平,俨然满腹经纶的学者。在稷下学宫念完了本硕博,继而留校任教,荀子成了稷下学宫青年一代学者中的骨干力量。他深得齐王的器重,几经进阶,当上了稷下先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
  人到中年,荀子迎来了一次危机,促使他28年来第一次离开稷下学宫,离开齐国。
  此时齐国国君已经换成了齐闵王。稷下学宫发展到齐闵王这里,威宣时代的那种盛况并未减弱,各国名士云集稷下,一时学士达到千余人。可齐闵王为人好大喜功,自以为是,无纳谏用士的雅量。许多稷下先生对他极力进行劝谏,但固执的齐闵王却一再拒绝他们的良言善策。无奈之下,稷下先生们带着失望和愤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出现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荀子就是其中一员,这年他43岁,去往了楚国。
  果然,不到一年,燕国大将乐毅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师攻齐,连下齐国七十城,齐国差点亡了国,齐闵王被杀身亡。不过,此时的楚国也不消停,正逢秦国攻楚,楚王仓皇出逃,国家动荡。
  公元前279年,田单复国后,齐襄王即位,努力恢复齐国国力,复建稷下学宫。听到这个消息,荀子喜出望外,很快返回到齐国。此时,机遇来了。稷下学宫众先生里,学识最渊博、年龄最为适宜、和朝廷与各学派关系最好的就是荀子了,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学宫的“祭酒”。祭酒,顾名思义,举行典礼的时候带领众人行祭酒礼,在平时则处理学宫的日常事务,相当于是稷下学宫的“一把手”。
“最为老师”
多次任职离职

  众所周知,文人大多有股倔脾气,在学派林立,谁也不服谁的稷下学宫里,祭酒这工作并不好干,光靠年纪大可没办法服众。人到中年的荀子究竟处于什么“段位”呢?
  荀子被称为“最为老师”。这里的“老师”是大师的意思,“最为大师”就是大师中的大师。荀子“最为老师”的称号并非刻意奉承,这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颇有关系。
  前面说了,荀子虽然被认为是儒学大师,但他学的是诸子百家之长,对各家的主张都有研究,和每个学派都能有共同语言。这番经历,和金庸笔下的郭靖大侠有些类似,而不同的是,荀子的头脑要灵光许多。难能可贵的是,荀子身为儒家弟子,却并不盲听偏信先辈的观点,而是把各个学派的精华都吸收过来,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融会贯通,推出了升级版的儒家学派,成了“集大成者”。
  荀子是个“非典型”的儒学大师。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近乎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观;他说人性本恶,要靠后天学习来约束自己,和前辈孟子针锋相对;他重视制度、强调规则,教出了韩非子、李斯两个法家高手。因此,也就难怪在后世儒生眼里,荀子有些格格不入了。
  有趣的是,荀子曾“三为祭酒”,这是因为荀子多次因谗言、排挤离开了稷下学宫。其中有史可考的一次是,公前266年,荀子和齐国国君闹别扭了。此时荀子已年过花甲,不得志的他无奈之下,再次踏上了奔波之路。他游访入秦,在秦国没有得到重用,又辗转回到自己的母国赵国,但是在赵国仍无用武之地。
  两年后,齐王建登基,荀子又回到了齐国。齐王建对这位年长的学者很是尊重,继续让他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荀子也对这位新君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齐王建执政不久,他的母亲君王后摄政,齐国出现了“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局面,一把年纪的荀子不得不彻底离开齐国。此后,他投奔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两度担任兰陵令,并终老于兰陵,也就是今山东临沂兰陵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