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作为齐鲁大地的文化地标,上期“人文”介绍的稷下学宫让我们重温了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天人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世纪辩论曾在自由、开放的稷下学宫上演,怎不让人心生向往;而这所古代大学雏形的“校长”,自然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据文献记载,我国夏商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孟子·滕文公》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而一校之长,在古时被称为“祭酒”——遵照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
曾有人评选过中国古今十大著名校长,排名第一的是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的孔子,排名第三、第四的是唐代国子监祭酒韩愈、南宋书院山长朱熹,位列第二的则是本版的主人公、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荀子上承孔孟,下启汉儒,被一些学者看做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李泽厚就曾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稷下学宫的“祭酒”,并非由官方任命,而是由师生公推。而在稷下学宫辉煌的150年历史中,有文字可考的“祭酒”只有一位——荀子。荀子因德高望重,曾三次被师生公推为“祭酒”。作为一名“非典型”儒学大师,荀子在教育理念上推陈出新,他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靠后天学习来约束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荀子《劝学篇》中的名句。大概也因为这位“校长”重视制度,强调规则,据说稷下学宫还有一部完备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俨然明确而严格的校规了。他培养了不少有名的学生,法家代表韩非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就是其入室弟子,浮邱伯、毛亨、张苍也是当世名儒。
作为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对荀子的生平考证一直存在分歧,最大的分歧是荀子首次到稷下学宫游学是在“年十五”还是“年五十”?这需要大量史料的相互推测、印证,也需要严谨且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本期“人文”行走齐鲁专栏的一篇文章,就让我感受到一位普通文物考古工作者朴素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隋代石桥:曾跨越薛河百多年》一文中,作者介绍了1997年在薛河清淤时发现60余件隋唐石刻的经历,通过发掘与考证,不但发现薛河上曾跨越着一座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古桥,更通过河中出土的更新世马牙,将薛河的河龄由大家口口相传的几千年推前至以万年为单位计算了。作者说,我只是想把被淤泥掩埋的薛河文化告诉大家,这条河流,原来有这么古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