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编剧讲故事
2017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十年前的老剧《大明王朝1566》复播,与《大秦帝国之崛起》《于成龙》等历史正剧热有关吗?也许有一些关系,但更多的,大概还是人们对那个时代——编剧讲故事时代的致敬。
  十年前还没有所谓的“IP”概念,一部历史剧的好坏完全以编剧的功力来评判。编剧除了要掌握专业能力外,自身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观念。《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同时期《贞观长歌》的编剧周志方、《卧薪尝胆》的编剧李森祥,无不如此。
  对于这些编剧来说,一部剧作在创作完成后还需要不断打磨、反复推敲,往往耗时颇久。除《大明王朝1566》外,刘和平还先后担任了包括《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等五部作品的编剧工作。这五部作品,耗费了他整整十五年的时间。
  在IP横行的年代,编剧也不再是一个需要自身底蕴的职业了,转而变成了一个将IP作品语言转换为剧本语言的“中转站”。讲故事的部分交给了IP原作者,对编剧的最高要求变成了“忠于原著”。当编剧只需要以原著中的内容为最高标准,不再自己创作,拍出的影视剧就会不尽如人意。
  当前影视剧风险低、周期快,也培养了一群不动脑子光看热闹的观众。他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剧集的制作是否精良、前后剧情是否连贯、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转而关注的是主角的脸蛋着装好不好看、片酬有多高、有没有整容等周边话题。
  一部能被时代铭记的作品,是要让大家看过之后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和感情共鸣的。因为影视作品所构建的平行世界,是用艺术去填补现实的感受空白,也因此,这个世界应该是贴地飞行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
  《大明王朝1566》的复播与同时段IP剧的高开低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能让投资方、制作方都冷静下来,重新思考IP剧的意义。我们并不反对IP剧,但是我们不能只有IP剧。让编剧回归到剧本创作中,让编剧来讲故事,这应当是所有影视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魏思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