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原来有不少高科技元素
高空“搭钢构”,装配式建筑典范
2017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建筑使用钢构件建成,工期短,节约材料,绿色环保。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位于太白湖新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备受百姓关注。作为未来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又一大惠民工程,它已渐渐揭开神秘面纱,仅仅用“高大上”似乎不足以形容这片孔孟之乡的文化新地标了。
  本报记者 汪泷 

近百吨钢构件
直接“空中”焊接

  9日,初春的天气有些微凉,但在太白湖新区圣贤路南侧,济宁市文化中心的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远远望去,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三座高大的建筑已然成型,成一字排开,显得蔚为壮观。 
  “三座馆,三种风格,彰显了济宁市在不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未来。”在群众艺术馆前,中建三局济宁市文化中心项目支部书记葛士钊介绍。主体建筑已基本成型的群众艺术馆和平日里常见的建筑物明显不同。整栋建筑上鲜见砖头水泥,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钢构件。
  原来,群众艺术馆采用的是如今建筑行业最主流的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里直接组装好的钢构件,拉到工地上后现场焊接即可。“远处停放的是350吨级行动履带吊车,八九十吨的钢构件直接用它吊到屋顶进行焊接。”葛士钊介绍,装配式建筑不仅节约建材、工期短、人力少,而且还绿色环保,工地上几乎见不到扬尘。
图书馆不简单
外墙竟是“百叶窗”

  绕过工地,正在冲击第四层的新博物馆引起了注意。和另两座馆不同,乍一看新博物馆方方正正似乎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葛士钊摆摆手说,不要小看它,它的正门可不是谁都能建得起来的。在他的指引下,齐鲁晚报记者才发现原来新博物馆面向西面的大门前,搭起了密密麻麻犹如蜘蛛网般的脚手架,比其他任何地方看起来都要复杂。葛士钊说,这种建筑作业被称为“高支模”,是指支模高度大于或等于8米时的作业。“而这座高支模直接搭到了博物馆的最高层,是将通过这种作业方式直接建造博物馆的屋顶。” 
  而坐落于两座馆中间的图书馆,从外观看去则显得最特立独行。巨大的钢构件组成的屋顶,好似个巨大的“博士帽”。葛士钊说,为体现出图书馆的艺术风格,仅第三层就有30多个标高,施工中相当考验我们的技术。
  新图书馆对面还耸立着一座小巧的建筑,在葛士钊的介绍下,才得知未来新图书馆建成后的外部就是这个样子。原来,新图书馆的外墙许多地方都是像百叶窗一样可以旋转。据悉,图书馆对光线要求很高,百叶窗的设计可根据室外光线情况进行调节,让济宁读者享受最佳阅读环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