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为纸刀为笔,30年刻瓷抒胸臆
即墨市民李启诰愿免费授艺,将刻瓷在青发扬光大
2017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启诰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
     本报3月9日讯(记者 宋祖锋) 以脆弱的瓷胎为纸,用锋利的刻刀为笔,艺术家一刀一刀刻出山水、花鸟,让瓷器脱胎换骨成为艺术品。今年53岁的即墨市民李启诰从事刻瓷近30年,创作上千件作品,迄今为止一共收过3个徒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的刻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刻瓷是根据不同的题材要求,在陶瓷器皿上用刻刀刻制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纹饰,最终形成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品。刻瓷技艺在青岛的发展和推广已有60余年历史,如今在青岛地区刻瓷技艺的传承者屈指可数。今年53岁的即墨市民李启诰就是为数不多的刻瓷技艺传承者中的一位,他已经从事刻瓷近30年。
  “我从小就热爱书法、绘画,上学期间一直学习美术专业。”李启诰告诉记者,他于上世纪80年代求学于位于淄博市的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虽然学习的是美术专业,但淄博盛产陶瓷,他也对刻瓷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李启诰便拜师在淄博学习刻瓷。2003年,李启诰从淄博回到青岛,专心研究刻瓷技艺。“刻瓷首先要用笔墨构图,然后再用刻刀镌刻,刻制时,力道要把握好,稍有不慎整幅作品就会前功尽弃。”李启诰说,刻瓷的内容要根据瓷器的外形、颜色、大小等来确定,构图完成后才能落刀,各种不同刀法才能让画面更加立体、栩栩如生。
  李启诰从事刻瓷近30年来,已经创作了上千件作品,在行业内也有一定的名气,但他担心的是,如今愿意学习刻瓷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刻瓷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李启诰说,刻瓷作品大多作为艺术收藏品或者礼品,他一年创作30余件刻瓷作品,收入只有四五万元。迄今为止,李启诰一共收过三个徒弟,但都把刻瓷当成了业余爱好。李启诰说,他愿意免费传授经验,让刻瓷技艺在青岛地区发扬光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