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八十庆生——
我的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
2017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著名学者白先勇迎来八十岁寿辰。上周,他来到北京与众多国内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国家大剧院为他举办了生日庆祝会;北京大学上演他策划的新版昆曲《白罗衫》;国家大剧院举办新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新书及音频节目首发仪式;北京电影学院放映纪录片《白先勇:姹紫嫣红开遍》。在海外漂泊半生的老人在北京过了一个充满艺术格调的八十大寿——
  通过昆曲吸引青年
  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的《游园惊梦》,从此对昆曲艺术一往情深,自称为推广昆曲的“义工”。2004年,由他担任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引起轰动,吸引了年轻观众关注昆曲,并促成北京大学成立“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开课,白先勇还亲自授课。之后,他又策划了新版昆曲《玉簪记》在高校巡演。这一次,白先勇带来的,是由他策划、苏州昆剧院出品的新版昆曲《白罗衫》。
  白先勇介绍这次带到北大的新版昆曲《白罗衫》,不同于之前演出的《牡丹亭》和《玉簪记》。白先勇说:“《白罗衫》不是浪漫的爱情戏,但同样有着昆曲的情与美,有亲情的考验,情与法的考验,表现了人性和人情,是非常沉重的悲剧,非常深刻的人性考验,有着古希腊悲剧的重量。”
  3月10日,《白罗衫》在北大的公益演出,2000多张戏票被一抢而光。白先勇感慨道:“当年带昆曲《牡丹亭》来演出,希望这部有着400年历史的经典能够重新焕发青春的生命,同时希望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来接班;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昆曲最大的特点是‘美’与‘情’,是以最美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它的美学是中国表演艺术最了不起的文化成就之一。我希望通过昆曲,吸引大批青年,尤其大学生,重新发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唤起我们的文化骄傲。所以昆曲进校园,是我们推广昆曲最重要的宗旨之一。如今,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也已经成立9年了,很多学生因为昆曲课而爱上了昆曲,甚至博士论文也写昆曲研究。观众也需要传承,如果一个表演艺术没有观众,没有青年观众,就没有前途。我们希望昆曲这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也能够合乎21世纪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让传统和现代连接。” 
曹雪芹是我的师父
  3月11日,白先勇八十大寿庆祝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同时举办《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的新书首发仪式。
  白先勇小学就开始看《红楼梦》,1965年至199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教了二十九年的《红楼梦》导读课,又于2014年在台湾大学开设通识课程。这本《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就集合了他对《红楼梦》的毕生体会。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对他影响至深。他说:“曹雪芹是我的‘师父’,《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还没有一部能超越《红楼梦》,即使在21世纪,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择5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包括《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
浓郁的乡愁令人感慨
  日前,白先勇来到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白先勇:姹紫嫣红开遍》在这里举办大陆首映。这部历经三年拍摄和制作,用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萃取成106分钟的电影语言,以《游园惊梦》的意识流形式作传,交替叙说白先勇的特殊际遇与文学历程——从22岁创办《现代文学》的青春朝气、近年写作《父亲与民国》到《止痛疗伤》的人子赤诚;圣塔芭芭拉29年教书的回望,以及相隔四十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苏州园林的10年重游,在舞台上演出,还有无数演讲及授课的旅程……
  白先勇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少时辗转于海峡两岸、半生流离于海外,历经童年战乱、青年从文与刻骨爱情,由《台北人》而《纽约客》,感怀人世变迁与家国沧桑,及至生命暮年与传统文化结下大因缘,在容量丰沛的一生中,尽显悲悯与赤诚情怀,绽放出生命的大光彩……影片中,白先勇对家族、对父亲的深情,对桂林米粉的热爱,都蕴含着他浓郁的乡愁,令人感慨万千。     (王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