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号子 非遗走进校园
传承人彭忠想让子孙后代记住荡漾在黄河上空的激情民谣
2017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菏泽3月13日讯(记者 李德领) 近日,黄河号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忠与菏泽学院音乐系师生在音乐系教室共同喊唱黄河号子,通过大学生对号子的学唱传唱,使本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
  彭忠年事已高,声音沙哑但宽厚嘹亮。在演唱中,他现身说法,边演唱边向学生讲述各种号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流程以及不同工种特点和在劳作中的作用,赢得现场师生的掌声。
  “梁山号是开头号,所以节奏性强,所以喊唱时要完全投入,才能喊出气势。”彭忠逐字逐句向学生们讲解每种号子的不同含义,通过学、唱、演、练,深刻剖析黄河号子的内在情感和表现,把握演唱的情绪,再现原生态的黄河号子。
  “菏泽学院音乐系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就此接过黄河号子这一传承接力棒,力将黄河号子不断地渗透到师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之中。组织力量排编歌舞,传承民族优秀黄河文化,呈现民族艺术魅力。”菏泽学院音乐系主任、菏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闫永丽表示。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的鲜明符号之一,人们根据工种选用不同,可分为夯硪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埽工号子等。分布于菏泽地区河段的有100多种,现存30多种。歌词互通,曲调在节奏节拍及喊唱风格上略有不同。黄河号子是在集体性的艰苦劳动中,协调指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压力时发出的呼号。一人领、众人和,曲调简单,节奏有力,喊唱性强,表现力丰富。2015年,黄河夯硪号子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喝黄河水长大的我,对黄河非遗文化遗漏有一种负罪感。自幼生长在黄河岸边,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硪工的激情,耳濡目染,与黄河号子结下情缘。”彭忠说,随着现代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工集体作业,那些延续了千百年的黄河硪夯号子面临着即将消失的严峻局面,“我们在感叹老祖宗留下这么一笔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有责任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让子孙后代记住荡漾在黄河上空的激情民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