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一编,麦秸变美元
即墨草编走向全球,一年出口创汇1200多万元
2017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即墨段泊岚镇草编制作精美,品种多样。
     本报3月13日讯(记者 宋祖锋) 巧手一编,玉米皮、小麦秸秆就变成了美观大方的手提袋、水果篮、草帽,远销欧美、日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一年换来1200多万美元。凭着草编手艺,即墨市段泊岚镇大批农民致富,有的农民一年加农草编就能增收2万元。
  草编是农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玉米皮、小麦秸秆等废弃的农作物原料编织出来的手提篮、坐垫等家庭生活用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草编逐渐没落,农村里也不多见。但是在即墨段泊岚镇大吕二村,草编工艺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广大发扬。
  “当初农村不起眼的草编用品,现在成为外国人的稀罕物,我们村生产的草编现在几乎全都出口到国外,赚外国人的钱!”13日,位于即墨段泊岚镇大吕二村的即墨东方编制品厂负责人杨本忠说,附近几个村庄都有草编传统,起初几乎家家户户编织的草编都是地产地销,收入极低。几年前,他看到了将草编卖到国外的机会,于是不断飞赴美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考察草编市场并参加各种展览会。这些在农村都卖不上价钱的草编在国外却十分受青睐,订单纷至沓来。为此,杨本忠还成立大吕草编合作社,招收当地草编能手,带动村民一起发家致富。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草编工艺品有篮子、草帽、婴儿摇篮等上百个品种,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一年出口创汇1200多万元。
  “我年轻的时候就会编草编,当初也没指望能挣钱。没想到现在草编这么受欢迎,烧火的玉米皮也能换钱!”68岁的王春红高兴地说,她现在一年从事草编制作能收入约两万元,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让草编工艺得到传承。  据了解,目前段泊岚镇有3000多家农户从事草编加工,年户均增收1万多元。记者从即墨段泊岚镇了解到,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当地为了将草编传承发扬正在注册品牌,形成草编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并且积极申报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