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仅有“卖萌”是不够的
2017年03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博物馆就不该做文创产品》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引来了不同观点的碰撞。拥有9110个房间、藏品1807558件的故宫博物院,如今有7000多种文创产品。特别是近年来,一向端庄严肃的故宫博物院“萌态百出”,相继推出“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萌版龙凤”吉祥物、“戒急用忍”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故宫文创不仅屡出“网红”,更创下了年卖10亿元的传奇。
  博物馆利用自身的藏品开发衍生文创产品,是世界上博物馆的通行做法。2013年7月,台北故宫推出“朕知道了”纸胶带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也立马跟进,推出一系列“卖萌制高点”的创意产品。这类“萌萌哒”的文化产品,受到年轻时尚一族的热捧。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们的文化产品形式粗放、内涵不深、底蕴欠缺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各地的文化旅游商品都大同小异,市场化程度很低,很难找出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商品,难怪有旅客会抱怨:千百个景点,都在卖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究其原因,在于旅游景区重经济收入、轻文化内涵,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创造能力,无奈只能简单地照搬复制。而几大博物馆推出萌态十足的文化产品,迎合了当下的一些时尚趣味。然而,仔细分析,这种做法也有将传统文化“娱乐化”之嫌。
  当前,旅游消费存在一种盲目性,特别是在游览像博物馆这类厚重大气的场所时,旅游者往往误解了文化产品的概念,没有追求它的内涵、品位和真正的意义,看重的是依附甚至强加于它们身上的时尚元素。
  就故宫博物院而言,一段时期以来,游客对它的认知以及博物院自身的定位都存在一个误区。游客把它仅仅当成一处景区“到此一游”,跟逛公园没有多大区别。而博物院淡化了自身的社会效益,以一般性的观光游览场所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实,故宫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内涵才是它的“金名片”。这就要求管理者观念上要有更新,把作为文化载体而非旅游景点的故宫推介、展现给游客,而不能迷途于“钱眼”。博物馆管理者思考的最根本问题应该是旅游到底是什么,它不是简单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了解旅游者的预期,而是对旅游行业负有引领的责任,开发有内涵、高品位、经得起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使人们真正从中获益。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区,它还是一个引领人们进行历史追寻、文化熏陶、文明洗礼、精神享受的地方。要想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开发创意产品确实是大胆的尝试,但如果只是依靠“卖萌”,也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文创产品销售额的突飞猛进,只代表着商业运作的成功,而不是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胜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