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的是违建,守的是公平正义
2017年04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期,济南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的行动进入高潮。无论是别墅区的车库,还是沿街的商铺,凡是被列入名单的违章建筑,都逃不脱灰飞烟灭的命运。曾经被群众戏称为“大县城”的济南,在洗去灰尘和污垢之后,露出了更加清丽的容颜。
  面对济南的变化,多数市民的欣喜溢于言表,但是也有人担忧拆违会不会砸了自己谋生的饭碗,甚至还有人对长期存在的违建表达了难舍的情怀。比如,当得知山师东路的违章建筑被纳入拆违工作日程时,就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感慨,好像美好的“青春记忆”都被拆得七零八落了。
  担忧“饭碗”也好,抒发情怀也罢,客观评价济南拆违都不能以个人的一时得失论全局。济南拆违拆临不仅关系到市容市貌,更关系到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脱离法律谋“饭碗”,必定是朝不保夕,脱离公平谈情怀,未免太矫情造作。
  屡建屡拆,屡拆屡建,济南的违章建筑就这样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顽症”。住宅楼上危乎高哉的广告牌,社区里乱搭乱建的储藏室,街道两旁吞噬公共空间的门店,等等,对身边违建带来的麻烦,多数市民都有一肚子的苦水。可以说,拆除违建一直是群众的呼声。
  群众有呼声,政府就应该有行动,但是以前很多地方的拆违之所以常常成为虎头蛇尾“一阵风”,并非群众不支持,而是因为没有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推动拆违工作,以至于有太多的“随机应变”。只有法治化、制度化的拆违,才能实现“一竿子插到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次济南拆违“先政府后个人,先党员干部后群众”,从开始就先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虽然一些盘踞闹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霸王房”都被强行拆除了,但是拆违整体而言平稳有序,并没有拆出乱子。顺应民意,依法办事,应该是济南拆违成功的主要经验。
  遗憾的是,当政府在探索法治化、制度化的拆违路径时,有些人反而以“饭碗”和“情怀”言论干扰舆论。确实,一些弱势群体的“饭碗”在拆违中应当被社会保障“兜底”,无论如何不能使其流离失所。但是违章建筑不能因为“我弱我有理”或者“我穷我有理”就可以长期存在,否则法治失守,最终吃亏的还是弱势群体。济南市的摸底排查发现,很多难啃的违建“硬骨头”背后都有非富即贵的身影,某个别墅区全部311户业主中竟然有261户存在违建问题。喜欢谈情怀的人,也该警惕这个危险的信号。
  面对侵占公共资源的违章建筑,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更应该多一些依法拆除的共识,少一些言不及义的杂音,如此才能守护公共利益。否则,总是老实人吃亏、守法者吃亏,又如何在全社会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