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鸡汤文泛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什么作品?11日,在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与读者交流活动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张炜称,无论媒体再发达,文学是不会消亡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阅读经典,就是体验和过更多的人生。
本报记者 师文静
鸡汤文碎片化
不是文学阅读
张炜与读者的交流互动,由“约读今晚”发起,围绕大家关心的阅读话题。张炜称,关于阅读,他最想先谈的是“文学的阅读”。
“文学阅读与我们平常的阅读不同。网络时代信息传媒很发达,人睁开眼就开始阅读,读故事、新闻,读官场、街巷的信息。这是日常阅读。”张炜称,文学的影响似乎是在降低,大众阅读面在变窄,这种担心实际上隐含了一些人对文学阅读的不理解。
张炜认为,真正进入文学阅读,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他用大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文学阅读。“马尔克斯写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但也不外乎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事情。但其作品独有的语调和叙述语言,作家对故事最深处微小的解剖和放大能力,会让人感觉到文学可以编织出如此有魅力的世界,它告诉我们爱是怎样的爱,恨又是怎么样的恨。”张炜说,文学与一般意义的写作不一样,“其实,新闻与纪实文字没有真正进入文学意义上的写作。每个作家所使用的词汇带来的呼吸感、气味都是不同的,顺着作家独有的、世界上再也不会重复的语调走入故事、情节、意境,理解其思想,领会其人物,这才是文学阅读。”
张炜认为,读者要进入文学阅读,只有通过语言这个门,否则只能永远在文学城堡的外面转圈。
阅读经典
感受更多的人生
怎么选择书籍来阅读?张炜称,选择经典。
古今中外的经典很多,张炜首先提到的是屈原、苏东坡、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作家中鲁迅、胡适的作品,还推荐读一些国外翻译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等。但要选择好的、硬伤少的译本,他举例称,作家韩少功翻译的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把握住了原著语言的调性,选择国外经典作品译者很重要。
近几年张炜出版的《父亲的海》《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系列等作品,被认为是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张炜称,不应过分地将文学割裂开来,分为儿童文学、女性文学、军旅文学等,这其实是不理解文学的做法。他以获得“中国好书”的《寻找鱼王》为例,称这本书不是专门为儿童所写,儿童能接受,这样也好。“马克·吐温、安徒生等作家基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他们写出了最杰出的文学。为什么?儿童文学就是文学,不能把儿童文学专门拎出来。”
张炜称,儿童阅读产业化,产生了很多粗糙的作品,很多书里没有怜悯、慈爱和对美的向往,充斥着简单化的英雄主义,童年和少年是最需要培养审美、建立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即便是对阅读能力很差的小孩子,我也要强调读经典。”
张炜认为,经典的魅力来自对人性永恒的挖掘。“无论多大年龄段的人,一定要读经典,不读经典是最大的生命浪费;不读经典是最大的人生错失。”但张炜同时也称,不能说当下的作品就不能读,“经典的产生有其规律和过程,杰出的作品代替不了当代的写作,当代作品也需要读,但需要读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中寻找好作品。时间过得太快,我们阅读经典就是用一辈子的人生,去过一般人三辈子的人生。说来说去,我们还是留恋生命,节省时间,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别的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