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导演苏有朋根据东野圭吾小说改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成为警匪片领头羊。济南青年编剧冯元良是该片编剧之一,他以电影《心迷宫》成名。4月11日,冯元良接受专访,畅谈悬疑推理电影走红的原因,回应了《嫌疑人X的献身》的诸多争议。
本报记者 倪自放
悬疑推理片有市场
齐鲁晚报:《嫌疑人X的献身》在类型上是如何定位的?是悬疑推理电影?还是侦探片?
冯元良:我在创作上把这部影片定位为悬疑推理电影,当然,电影有一个悬疑推理的皮,有罪案电影的元素,其内核还是爱情,是一部讲极端爱情的悬疑推理电影。
齐鲁晚报:近期的影片《嫌疑人X的献身》《非凡任务》《绑架者》都是泛警匪题材。如何看待这种泛警匪题材电影的流行?
冯元良:放到整个电影史来讲,犯罪类型片本来就是类型片里的重要类型,也是一个比较讨巧的类型。它有个先天优势,就是能相对容易地加入一些作者化的东西,直接切入到社会现状,承载一些主题化的表达。在叙事上,能够表现紧张悬疑的剧情,场面比较好看。从市场角度讲,好的泛警匪题材或者悬疑推理片,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齐鲁晚报: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改编成中国电影,编剧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冯元良:最重要的是做好本土化设计。首先要把发生在日本的故事移植到中国来,很多东西要合理化,要落地,要让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城市是合理的,也要让人物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违和。
东野圭吾认同“追车戏”
齐鲁晚报:很多评论认为,石泓这个角色性格上不够本土化,你如何看?
冯元良:不可否认,张鲁一扮演的石泓性格和做事风格都比较极端,他极端的风格比较多地来自原著的设计。日本文化里极端的东西比较多,而中国文化相对中庸一些,不过这也不能说是本土化不够。极端的行为方式在中国正常人里几率相对较低,但并非没有,人物本身带有的传奇性、独特性,恰恰是影视形象合理性的表现,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齐鲁晚报:该电影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有争议,比如影片最后,林心如饰演的陈婧最后一跪,很多人笑称看到那个镜头,马上“紫薇格格”附体。
冯元良:那段剧情确实不够内敛,台词过多了。不过这个锅不应该由林心如来背,这段是我们编剧设计得不够好。原著里这段比较简单,男女主演回头望了一眼,意味深长,比较内敛。从整体上说,林心如的表演非常不错了,从眼神到整体状态都非常到位。
齐鲁晚报:有人对石泓偷定向声波发生器攻击唐川以及追车戏不满意,认为有点拉低人物的智商,为什么这么改?
冯元良:原著里石泓直接去自首了,但用犯案的形式让他完成自首,符合这个人物的做事风格,他的真实目的是藏着的。另外,这部影片整体节奏很慢,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闷,所以就加了一些场面激烈的追车动作戏。
影片整体基调是写实的,这部分确实显得有点不搭,其实这部分有点借鉴了东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中的一些情节,这样改动是经过东野圭吾同意的,也算是个致敬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