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范雨素背后有个被忽视的群体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吉祥
  在围观的热潮下,与其将范雨素作为一个娱乐化的“网红”过度消费,在茶余饭后平添几分谈资,不如还她一份清静,将精力用来关注和解决她笔下的底层困境,让更多的“范雨素们”能够有力地前行。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来自湖北、初中毕业的44岁月嫂范雨素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她不得不放下在做的小时工以应付各路访客,有报道说,她因不堪媒体的围追堵截,躲进了深山古庙。
  《我是范雨素》的走红,让公众借此听到了一个来自底层的农民工的声音,范雨素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逐渐将家庭、生活的农村、工作的城市纳入笔下,呈现了底层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节,也让人直观感受到小人物生活的挣扎与无力。
  农村的空心化、打工子女入学、拆迁维权、城中村暴富等场景,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或是新闻报道中都出现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甚至比范雨素的记录更为荒诞。人们对《我是范雨素》感兴趣,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有很强的代入感,范雨素在文章中融入了个体的生命经验,让人们看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对普通人生活的切实影响:征地拆迁意味着年迈的母亲需要走上维权的前台;教育不公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在工作的城市入学;阶层的隔膜更是让范雨素在工作中成了“无名氏”,她的身份是“小范”、“范姐”、“阿姨”。
  在城市里,像范雨素这样的打工者遍布各个角落。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有1.69亿人。城市的正常运转、市民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但现实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融入城市却面临户籍、社保等种种障碍,在公共生活中也很少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是范雨素》揭开了这个未知冰山的一角,但冰山下面隐藏的大多数,却甚少进入公众的视线,这依然是一个被遮蔽的群体。
  在目前城镇化的浪潮下,农民工们渴望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我是范雨素”这个标题本身也隐含着一个小人物对自我身份、独立人格的确认,以及进行自我表达的欲望。尽管为富人工作,在底层生活的范雨素,面临的是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改变命运的无力和贫困代际传递的担忧同时困扰着她,但她在受访时也多次表达过对诗意生活、身份平等的追求。在她看来,农民工这个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和艺术家没有区别;除了少数人,多数人对抗生活风险时的无力也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范雨素》的走红,除了其契合了时下流行的“情怀”追求,或许也因为文章中记录的现实,戳中了社会普遍的心理焦虑。
  《我是范雨素》走红后,范雨素成为被多路媒体和出版社追逐的对象,也使范雨素被拖入之前余秀华等人的成名路径,被推到大众消费的前台。在围观的热潮下,与其将范雨素作为一个娱乐化的“网红”过度消费,在茶余饭后平添几分谈资,不如还她一份清静,将精力用来关注和解决她笔下的底层困境,让更多的“范雨素们”能够有力地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