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不可以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妮 (专栏作者)
  幼儿园的小朋友,大约都看过《大卫,不可以》系列童书,这套薄薄的小书,获得了很多权威奖项的肯定,比如美国最高级别的图书大奖,凯迪克奖。绝对值得一看。
  重点是,《大卫,不可以》、《大卫惹麻烦》、《大卫去上学》,在孩子看了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犯了错是要接受惩罚的,要勇敢真诚地承认错误,上了学,要学会与小朋友相处,并且尊重学校里的规矩。可以说,这是给孩子“做规矩”的教科书。
  好啦,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做爸妈的,在给孩子读了这些“做规矩”的教科书后,我们自己有没有知行合一呢?恐怕很多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吧?
  在济南,周末随便去一下恒隆广场或和谐广场,在餐厅里想安静吃一顿饭,都觉得困难。中国人本来就多,嗓门又大,凑在一起,再加上孩子们的喊叫声、哭闹声,俨然生活大爆炸。
  大喊大叫不算,还竟然在狭窄的餐厅奔跑、追逐、打闹,端着盘子碟子上菜的服务生,小心翼翼地躲闪着。有一次,邻桌三个小孩,干脆就坐在沙发靠背上,翻来滚去,我吃着饭,真替他们担心,恐怕他们摔到我的菜汤里!
  那么,孩子们的爸妈哪去了呢?不用到处找,那些咋咋呼呼、目中无人的男男女女,就是那些孩子的爸妈。孩子真是爸妈的镜子,你在公共场合大呼小叫,孩子就会跟着吵闹不休!
  新年那会儿,去看音乐会,也一样。来自维也纳的爱乐乐团,在舞台上倾情演出《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台下的小观众,说话的、睡觉的、嬉笑的……再看看他们的爸妈,也是看手机的、拍照的、发微信的,各种闪,各种心不在焉。
  好吧,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在规矩与礼仪方面的教育的确欠缺,但人生是流动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你可以不懂音乐,但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音乐素养;在公共场合就餐也一样,要有起码的规矩,不大声喧哗。
  同样是在一次圣诞晚会上,有两个孩子却让我们刮目相看。大的也就10岁多,小的才5岁左右,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欣赏着晚会的节目。一开始,有家长还误会,这是两个老实孩子,不然,按我们的逻辑,哪有孩子不吵不闹的?可是,到了球场上,我们完全惊呆了,这两个小家伙非常活跃,简直自带闪光灯,太耀眼了,踢球、运球、拍球,玩得比谁都高兴!
  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孩子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室内安静的场合是绝对不能打闹喧哗的,出外就餐时,要尊重和考虑别人的感受,到了户外运动场则可以自由奔跑、放声大笑。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写给女儿的公开信中,就教育两个女儿,对人,别那么自私,如果你只考虑你自己,那么很快你会发现身边只剩下你自己。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由大家分享的世界,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别人。
  带孩子们出门,其实,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做爸妈的,也不要因孩子吵闹,就塞给孩子个手机让其玩游戏。你如果愿意抬起头来,让孩子跟着你,一起去观察、去聆听,就会发现,真实的社会远比虚拟的世界丰富多彩。真的,与其对着iPhone里的小怪兽傻笑,不如,学着给对面的陌生人一个友好的微笑。
  说了这么多,我和你一样,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小的大卫,都像孩子一样,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浪费,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抱怨,不挑剔,努力和孩子一起,懂得规矩,尊重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