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7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抑或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赵婀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