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题诗趵突珍珠二泉
2017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清代康熙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康熙皇帝于第四次南巡中,第三次来到济南。此次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侍驾随从。是日,康熙乘辇由西门入城,至山东巡抚署中观珍珠泉,午宴后出南门观趵突泉,晚驻跸长清县黄山店(今济南市市中区陡沟街道黄山店村)。
  皇四子胤禛就是20年后继位的清世宗雍正皇帝,为了简便,本文称之雍正。雍正此次济南之行应其父康熙之命,按其指定的韵脚,写了两首诗,七律五律各一(五律中的注亦为原文):
  《趵突泉应制(限七阳韵)》
  历下重临羽旆扬,名泉漾漾丽池光。
  拂开玉镜涵天影,看涌银涛喷雪香。
  睿藻昔曾悬日月,恩辉今又照沧浪。
  温然乳液通灵脉,派引阳和浩劫长。
  《珍珠泉应制(限八庚韵)》
  珍珠旧有名,官署一泓明(泉在巡抚署内)。
  似沸光靡定,无风浪自平。
  流长知物润,源洁觉心清。
  两度邀宸赏,澄泓荷宠荣。
  第一首诗中“睿藻”指泉上石碑铭刻的康熙前两次驾幸时的题诗题字;“派”指泉流;“阳和”指温暖和畅的春天阳气,亦借指春天;“浩劫”指极长的时间,佛经谓天地从形成至毁灭为一大劫。末句正是此时初春泉景的写照,可译作“泉流牵引来浩荡的春光”。
  康熙在济南城西南约30里的黄山店驻跸后,书“源清流洁”四大字,令悬趵突泉,书“润物”二大字,令悬珍珠泉。雍正第二首诗中的“流长知物润,源洁觉心清”即源于此。
  康熙第一次巡幸济南(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赏罢趵突泉后,由西门入城,登南门城楼后出城,未观珍珠泉。第二次巡幸济南(二十八年正月十六),和这一次,则驾临珍珠泉上,所以雍正诗中云“两度邀宸赏”。
  是日,当地父母官历城(山东省治、济南府治所在)知县管承宠、长清知县崔锡荣先后前来觐见康熙。“澄泓荷宠荣”意思是泉水既清且深,如承载着圣君赐予的恩宠和荣耀,但“宠荣”二字却一并将管崔二人姓名的末字嵌入,这恐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只是后人若不知道这一历史的细节,则无从领悟雍正诗的匠心妙造。不过,该诗“泓”字似无谓重复,且“泓”与韵脚属同一韵部,此亦为格律诗之忌,被称作“挤韵”或“犯韵”。这算是美中不足吧。
  长清知县崔锡荣觐见,须是康熙已驻跸长清县境。由此以及康熙书“源清流洁”“润物”的时间,便可知雍正诗应作于当夜或以后一两天内,而不是临泉应命,出口成章。
  雍正在位的13年间,从不外出巡游,甚至连承德避暑山庄都未去。还是皇子时,倒曾多次随康熙出巡,但也很少吟咏沿途风景名胜。这次来济南,若不是康熙有命,极有可能就不会作趵突珍珠二泉诗。所以这两首诗对济南特别是泉文化来说,幸运得之,弥足珍贵。
  据乾隆《清朝通志》、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记载统计,道光年之前济南城内的康熙墨迹碑刻有74方之多。至1919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之“金石”条记载,康熙御碑其时还有62方。而今唯有康熙第一次来济南为趵突泉所题“激湍”碑,历劫独存,现立于趵突泉池北侧泺源堂北墙下。
  御书“激湍”问世64年后,雍正之子乾隆皇帝东巡,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初四日驾至济南,临赏趵突泉;初七日又赏趵突泉,作七言古诗《再题趵突泉》。这首诗被刻于“激湍”碑的阴面。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济南的导游们称这碑是“双御碑”,这座碑也成为济南人向外地宾客炫耀的“镇园之宝”,“看!祖孙两代皇帝对同一景致的题诗题字墨迹摩勒一碑,这在全国的名胜古迹中怕没有第二处吧?”
  那当时为什么一反常规,不另立新碑呢?这绝非地方官员敢自作主张的,必是乾隆的旨意。
  乾隆初四日第一次临赏趵突泉时,曾作五律《恭依皇祖趵突泉诗韵》,起笔写道“穹碑瞻圣藻,古寺驻春旂”。“穹碑”“圣藻”即指“激湍”碑,从中隐约可见此意生发之端倪。再者,这种“双御碑”并非如导游们所言“独此一处”。不过,趵突泉的“双御碑”相比较是最早的。大概这源于乾隆瞻仰“激湍”碑时的灵光一现吧:康熙最宠爱乾隆,而乾隆亦最崇拜皇祖。此碑堪称独出心裁,别具新意。
  因“激湍”碑年岁已久字迹不清,“文革”中又毁失碑帽,且紧靠泺源堂后墙,不便于寻览,1995年春,趵突泉公园复制了一通更高大的“激湍”碑,立于趵突泉东来鹤桥南的游客必经之处。
  康熙对趵突泉、珍珠泉钟爱之情异乎寻常,除“激湍”外,第三次来济还为趵突泉题写“源清流洁”四字;第一次和第三次分别赋诗《趵突泉》《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康熙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来济分别为珍珠泉题字“清漪”“作霖”“润物”,第二次赋诗《观珍珠泉并序》。
  乾隆为趵突泉写了两首诗,为珍珠泉写了一首诗《珍珠泉》,御诗原碑今日尚立于珍珠泉北侧。
  综上,康雍乾祖孙三代皇帝俱为趵突珍珠二泉留题诗篇,不知这种尊荣在全国除皇家宫苑还有第二份吗?我想,倘若分别在趵突泉、珍珠泉建立镌刻康雍乾诗篇的“三御碑”,岂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创举,必将誉传百世,声播万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