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桥与永镇门
2017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旧时济南城防由两道城墙构成,内城墙为明洪武四年修筑的府城墙,外城墙为清同治年间修筑的圩子墙。图片中展示的是清末济南圩子墙西门永镇门及永镇门外的迎仙桥。
  济南南依群山,北靠小清河及黄河,使得济南城从南北方向出城都不便利,西门成为济南出城进京及通往外省的必经之地,西门道也成为济南与京城之间相互来往的官道。明代诗人王象春就有“古道朝京踏作河,寒泉无奈热肠何。东门一样垂官柳,只是西门送客多”的诗句。西门外官道形成于明代,东起西门外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东段),经筐市街、花店街、迎仙桥街至永镇门外馆驿街。据明末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当时济南的集贸市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这条官道周围的西关地区,有粮市、菜市、藕市、柴市等大大小小的市场十余处。
  西关地区历史上不仅是济南的贸易繁华之地,其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照片中的迎仙桥和永镇门即为西关官道上的重要防御节点。迎仙桥旧名“迎恩桥”,明正德十五年创建,桥长十四米,宽五米,为三孔石拱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中称其“当省城孔道,北走燕冀,东连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永镇门为同治四年修建,城楼高三丈,内部为两层,城楼向外有四排共十六个箭孔,比济南其他圩子城门楼都要高大。
  永镇门最终在济南战役中被炸毁,济南的圩子墙也成为了历史。迎仙桥于上世纪60年代改为混凝土板桥,而以迎仙桥命名的迎仙泉作为济南城区最西部的取水点,则成为近年来济南的一处新亮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