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空无一人,吊机车队自己干
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投产
2017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岛港的全自动化码头。 本报记者 赵波 摄
  耿增涛 青岛港信息中心研发部主任
     5月11日,载箱量13386TEU的集装箱船“中远法国”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靠泊作业。整个码头现场空无一人,生产作业却行云流水。这标志着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成功投产,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
  本报记者 赵波       
  在青岛港前湾港集装箱码头,一个个集装箱被卸下,30多台无人驾驶的转运车正在有序运输集装箱。据介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岸线长2088米,纵深784米,年通过能力520万TEU,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0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舶。
  “一艘载箱量1.3万多TEU的货轮,每个集装箱都对应着100多条信息。计算机准确计算每个集装箱在堆场的位置,船舶靠岸前,所有信息进入自动化码头数据库。靠岸后,计算机系统一键发送作业指令,现场的桥吊、轨道吊全部到达指定位置。”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杰敏说。
  比如某个集装箱要从船上卸到堆场上一个位置,它就会根据作业指令,从船上开始取箱。通过全自动化的双小车桥吊,小车从船上通过箱型扫描,准确定位这个箱子的四个锁孔。吊机抓取这个箱子,自动运到桥吊的中转平台,副小车再将箱子放在计算机早已安排好的AGV自动化导航运输车上,从而实现无人化作业。杨杰敏说,整个AGV车队共38台,是自动化码头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当于38个机器人在协同作业,负责将集装箱从起始位置运送至目标位置。
  青岛港集团总裁成新农介绍,自动化码头由青岛港集团主导,融合物联网等尖端信息技术,数十家合作方参与。从2013年10月码头正式立项,到2017年5月投入商业运营,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同类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建设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75%左右。
  “这艘货轮共4000多TEU需要装卸,预计在11日晚上就能全部完成。”杨杰敏说,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减少操作人员约85%,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在码头的开发上,青岛港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行业难题,也为一批世界性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凭借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等卓越绩效,在美国第11届“Navis World”[美国Navi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TOS)提供商]全球年会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荣获“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杰出成就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