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方似故人
2017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温涛
  古人讲,人生至乐莫若读书。但对于穷学生来说,颜如玉也好,黄金屋也好,往往因家贫书贵而求之不得。书卷原本是死物,多情方才似故人。
  从小家境不富裕,父母耕田为业,泥里刨金,挣点血汗钱,除了支付我和弟弟两人上学的学费生活费,基本上没有闲钱买闲书。以至于现在有钱买书了,买了很多却放在家里原封不动。归因了半天,好像也只是满足了当年买不起书的心理匮乏感。仅此而已。
  上了大学,常去图书馆。记得有一次还翻过一篇小短文,讲国外的一个穷书生,没钱买书,去了书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一直看到打烊。当天没看完,第二天接着去,书架上却找不到那本书了。正惆怅之际,却见书店老板从柜台后面走过来,笑眯眯地给他递上一本书,正是他昨日没有看完的那本。
  这个故事,到现在一直印象深刻。那份貌似不经意的温情,恰似故人来。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七载云烟》中提到逛书店,当时的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在柜台一边,一看两三个小时。那时候,昆明的书店显然已是穷学生的天堂。
  求学山大时,当年有个小树林书店,文化东路的三联书店,有空也会逛逛,基本上也是汪老说的这种格局。那时候书都不带塑封的,简单平易,所以基本也等同于开架,经常是人头攒动,而且店家宽厚,温温恭人,不会给穷学生脸色看。后来三联书店从文化东路搬到了泉城路,记得有一次去忘了带会员卡,那时候也不跟手机、网络关联,店家还给了会员待遇,打了折,盖了三联的章子,要是在国营的某大书店,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网络书店兴起,这些实体书店受到冲击,三联书店也几度迁址,后来也就没怎么去过。但这些小小的细节,却一直没有忘记。
  时代在变化,书店也变得高大上,混迹于高大上的商场中,吃的喝的都有了,环境当然更优雅。有一次,去了城市中心一个大商场的某书吧,里面是茶水席,可以喝茶喝咖啡,看看书,再眺望一下城市的美景,多么惬意的事。结账要走的时候,旁边有位顾客问店员,我能不能在坐席那边稍微坐一会儿,有客人我们就离开。店员很礼貌地直接拒绝了:不好意思,只有消费了茶水才能在那儿坐。顾客“哦”了一声,悻悻地走了。
  在一旁的我,突然想起了店家给穷书生递上书的那个小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