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末代工农兵学员”的青春记忆
2017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小兵
  上世纪70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学生,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始于1970年,大学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之后共有94万年轻人入校学习。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持续7年的工农兵学员招生成为历史,1976年入学的那一届就成为“末代工农兵学员”。随笔录《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系著名记者、主持人敬一丹和她的二十多名同学的青春记忆。全书以清新灵动的笔触,聚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以末代工农兵学员的视角,重新回溯和审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和政治生活图景,从一个个侧面观照那个时代的风云与变迁。
  1972年夏到1976年冬,敬一丹与来自大江南北的知识青年在小兴安岭的清河林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广袤的林区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淳朴善良的林区人用火热的心肠给他们孤寂清冷的知青生活注入了温暖。四年半的风里雨里,敬一丹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不仅在四季轮回中采撷了许多泛着草木芳香的山野风物,也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了更多知识的琼浆。从某种角度而言,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敬一丹们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他们不仅从知青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也有幸见证了新时期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复。回望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敬一丹就像一个故地重游的旅人,带着我们走过清河林区的山山水水,追寻它昔日的春华秋实。抚今追昔,尽管物是人非,但敬一丹没有感物伤怀,而是凭着她记者的敏锐和才思,怀着对往昔岁月的虔诚和感恩,用心接纳了命运对自己的馈赠。而我们也从敬一丹轻灵洒脱的文字里,读到了一种简单和快乐。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如果把敬一丹的这段知青岁月看作一场短暂的旅行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宛如一本旅途中的青春日记。一方面,它既有对林区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风土人情的点滴感怀;另一方面,它褪去岁月的光晕和朦胧,将末代工农兵学员的青春向往和躁动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悉数呈现。这帮末代工农兵学员没有对命运喋喋不休的抱怨和苛责,也没有沉浸在面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失落中。可以说,他们经历了懵懂,经历了苦难,经历了激情,经历了渴望,经历了彷徨,经历了幸运,经历了喜悦,经历了成熟,他们是那个年代艰难而又极其幸运的一代人。
  《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透过历史的后视镜,追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青春路上的光荣和梦想。虽然,那些荣光也好,失落也罢,都已被历史的潮汐卷进了滚滚的时代浪涛里,但这是一代人特殊经历的一个缩影,既是个体故事,又展现了时代变迁;既是一部特殊的人生档案,又是一幅大时代的拼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