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开启教育援疆新模式
家门口“内高班”让本科人数翻番
2017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对新疆喀什地区的孩子来说,自从山东援疆老师的到来,有了新的解读。山东援建带来的,不光是更大更明亮的教室、更好更先进的教学器材,还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新一轮援疆以来,山东走出了“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新路子,让喀什的学生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获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本报记者 廖雯颖

“我想当一名老师,
毕业后回新疆教书”

  476分,这是维吾尔族姑娘迪丽娜尔·米吉提今年的高考成绩,高出新疆民考汉理科一本线93分。能够超出一本线近百分,这在麦盖提县实验中学还是头一遭。
  “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自己能考出这样的成绩。”由于身体原因,在吉林长春内高班上到高三的迪丽娜尔不得已选择了回到新疆继续学业。“我刚回来时,还有点担心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比不上内地老师,怕不适应。”迪丽娜尔说,“结果一回来就发现,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内地的老师,水平都很高。进了内地老师带的班,我的担心一下子就没了。”
  2014年8月,10名来自日照的援疆老师来到日照市对口援疆的麦盖提县实验中学支教。和以往将援疆老师分散到各个班不同,这次学校随机选出两个班,10名老师全面承担这两个班的教学管理工作。“3年了,当初的‘随机’选择终于开花结果。”日照援疆老师、麦盖提县实验中学副校长刘明祥说,今年高考,这两个班级共82名毕业生,本科上线34人。“而去年全校200多名汉语部的毕业生,只有1个人考上一本,17个人考上本科,改变非常明显。”
  这种“托管式”教育组团援疆方法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不出家门的内高班”。内高班,全称为内地高中班,目的是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迪丽娜尔说,自己以前到长春上学,单程就要两天时间,离家在外格外思念家乡和亲人。这个名字意思是“心中的光”的女孩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我想当一名老师,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让更多的维吾尔族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迪丽娜尔说,自己的命运已经因为知识发生改变,她希望能接过教育的薪火棒,改变更多维吾尔族孩子的命运。
“造血式”教育援疆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随着前期资金投入、硬件水平提高,提升教育的“软实力”成为教育援疆更为关键的一环。山东援疆老师的到来,不光让新疆的学生享受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带动了当地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麦盖提县实验中学民语班的汉语课老师阿孜姑·玉素甫是乡里当年第一个到内高班上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内地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当老师。从当年新疆学生到内地上高中的“输血式”受益者,到如今援疆老师来当地支教的“造血式”参与者,阿孜姑见证了这片土地因为教育新风带来的知识和观念的转变。
  “援疆老师更注重启发式教育,讲课更细腻,符合学生基础,也更强调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论教学理念还是方法都更先进。”阿孜姑说,援疆老师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示范课”,开门授课,本地老师随时可以推门听课,自己就很受启发。援疆老师还和本地老师“一对一”结对带教,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教研能力,“现在本地老师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队伍都进步了。” 
  记者了解到,新一轮援疆以来,山东援疆指挥部在教育方面走出了“组团式”援疆的新路子。通过组织山东优质中小学团队整体进入对口帮扶学校,全面托管教学、管理、科研、培训等环节,比如在喀什二中创办“山东援疆实验班”,在麦盖提县实验中学创办不出家门的“内高班”,实现由“输血式”到“造血式”援疆的深化提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