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灵宫:建在曲阜的宋朝“太庙”
2017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孔子故里曲阜被称为“东方的耶路撒冷”,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里,曲阜的命运往往和孔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到了宋朝,这座圣城的主人公却被“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取代,甚至连曲阜县城都挪了地;配套建起的景灵宫,更成为整个大宋王朝的祖庭“太庙”,风光无限。

  黄帝“出生地”
宋廷认祖归宗

  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民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但也拉开了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序幕。
  战争结束后,宋真宗将大把时间花在了文化建设上。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宋真宗以梦见神人为由,认定赵家的始祖是轩辕黄帝,并布告天下。
  认了祖还得归宗,可人们只知道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叫寿丘,而寿丘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都有,难辨真伪。于是,宋真宗召集来文官,查访确认寿丘的真正位置。几经推敲,最终,大臣们将寿丘真身定在了山东曲阜。
  在此基础上,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宋真宗召集群臣,下诏在京城与曲阜寿丘各修建一座体现皇家威严、规模宏大的景灵宫。这两座景灵宫的分工略有不同,其中,京城景灵宫奉祀黄帝及赵氏先皇诸“神仙”,而曲阜景灵宫则是负责祭祀始祖黄帝及圣母嫘祖。因此,景灵宫的功能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太庙,祭祀也是按照太庙之礼进行的。
  这还不过瘾,确认了曲阜寿丘是黄帝出生地后,宋真宗又颁诏将曲阜县更名为仙源县,隶属于袭庆府,即后来的兖州府,并干脆将千年鲁城弃之不用,把仙源县城搬到了曲阜城东的寿丘附近。宋朝《鲁国之图》描绘的就是仙源县的格局。今天,曲阜有个地名叫“旧县村”,就是仙源城旧址。这座城一直沿用到明朝,后因刘六、刘七率农民武装攻下县城,将县衙署一火焚之才荒废。直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曲阜城才重新搬回了阙里孔庙一带。
  如今来看,曲阜寿丘是黄帝出生地的说法有待商榷。“曲阜寿丘说”由汉代学者孔安国在伪古文尚书中最早提出,同时期其他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
  另外,《史记》等正史明确记载,黄帝是华夏集团有熊氏人,而当时的曲阜属于东夷集团地盘,显然地理不合。况且,如果真和黄帝是老乡,“铁粉”孔子又怎么会从未提过呢?这些道理宋朝儒臣们并非不知,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宋真宗,人为营造了仙源城这么一个圣贤频出、仙气十足的文化中心。
共1320间房屋
顶三座曲阜孔庙

  曲阜景灵宫由当时宰相王旦负责督建,通判大理评事麻其温、知兖州监宗御史王臻监修,出动了三四万名劳役,建造了1320间房屋。对比一下,曲阜孔庙现存建筑460多间,也就是说,景灵宫相当于三座曲阜孔庙的规模,堪称气势恢宏。
  在用料方面,景灵宫也处处体现了“国家工程”的气派,建筑所用石料有郑、淄等州的青石,衡州的碧石,莱州的白石多种。而给黄帝雕琢的玉石圣像,则用的莱州白硝玉石。
  到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五月时,寿丘景灵宫、太极观终于建成。第二年,宋真宗专门派遣宰相王旦等人,到曲阜奉安圣祖玉石像、为圣母上懿号。
  曲阜景灵宫规模要比当时的阙里孔庙大,建筑群与仙源县衙、县学整合为一体。县城的前部东为县衙、西为县学,中部为景灵宫、太极观、东西配庑等,后部为寿丘和少昊陵,错落有序、层次鲜明。
  然而,十几年后的宋仁宗天圣年间,景灵宫建筑群遭遇火灾,琼楼玉宇焚毁殆尽。此后,虽然屡次重修,但在战火硝烟中,寿丘景灵宫、太极观与阙里孔庙一样,惨遭兵火荼毒。
  元朝末年,曲阜景灵宫被废。改建仙源县城时,北城墙将景灵宫建筑群遗址割断,分割为城内和城外两大部分。
巨碑“万人愁”
体量居全国第一

  如今的景灵宫只剩下断壁残垣,更多的遗迹早已深埋在黄土之下了,但孤立在地面上的巨型石碑还是能显示出它昔日的辉煌。
  宋徽宗时期对景灵宫进行的大规模整修中,在宫门之外安放了四块巨型石碑,如今仅存两块。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数“万人愁碑”了。“万人愁碑”由碑首、碑身、龟趺构成,其特点是大,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石碑。
  “万人愁碑”碑额浮雕六条盘龙,雄壮生动,两侧各雕一尊护神力士,呈托举巨碑姿势,实属罕见。碑身没有文字,龟趺雕刻简洁,龟盖上刻有花纹,反映了早期龟趺的特点。碑额与碑身虽为1:1.4,但矗立之后,显得十分协调,可见设计科学。整碑通高16.95米,相当于五层楼高,合计重达上百吨,即使是有起重设备的今天,想把它吊起来也绝非易事。据传因为石料巨大,沉重难运,所以人们称它为“万人愁碑”。
  当时,碑帽蛟龙已经刻成,碑面也已磨光,只等镌刻碑文,但工程尚未完工,突然金兵南侵打到这里,工匠和百姓四散而逃,石碑成了“烂尾工程”。后来,有诗人据此发出了“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的感叹。
  光阴似箭,清朝时康熙皇帝外出巡视,要到曲阜来,当地的官员因为“万人愁碑”无字,害怕皇帝看到后责怪,居然脑洞大开,让人将巨碑击碎,埋在土里,“万人愁碑”至此碎成了140多块。直到1991年,巨碑的残件才得以重见天日,并由当地政府拨款修复,因此,现在看到的“万人愁碑”浑身伤痕累累。 
  遭受相同命运的是立于池塘西岸的另一块巨碑“庆寿碑”。它的建造时间与“万人愁碑”相同,也是因金兵南侵未来得及刻字竖立,碑上“庆寿”两字有一米高,是后来元朝补刻的。康熙年间,“庆寿碑”也被击碎掩埋,1992年修复。当时由于“庆寿碑”龟趺座未能找到,维修时按东碑仿制。2009年6月,终于在“庆寿”碑西发掘出土了“庆寿碑”龟趺座原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