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气质”大幅改善的背后
举全市之力完善科学治污新体系
2017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环境优美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年12月份,德州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第二个超级站,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深层解析。
  蓝天下市民惬意的休闲时光。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德州当前的重大责任和紧迫任务。近年来,德州市举全市之力,坚持精准施治,完善科学治污新体系,确立了“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大措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文/本报记者 刘振 李榕
通讯员 陈鹏 姜玲燕   
片/本报记者 马志勇   

监测体系渐完善
空气质量稳提升

  这几年,称得上是全社会环境意识提升最快的时期。很多人形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查看一下:今天德州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而德州市环境质量和安全还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2016年,德州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182天,同比增加29.1%。在环保部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排名中,德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第10。
  气质能逐步改良,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居功至伟。去年以来,德州市对环保能力建设实行“饱和”式投入,市财政投入1.6亿元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颗粒物源解析实验室、质控实验室、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平台和视频会商系统。新建6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空气监测网络。
  张清爽在监测站已经工作了20年,现任德州市环境监测站大气监测科科长,身在环保一线的他最能切身感受到气质监测的巨变,在工作最初几年几乎忘了大学所学的化学专业,不过随着近几年空气质量监测水平的日益进步,专业所学重新派上了大用场,像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几乎天天在用,这门功课对污染物成分解析和空气质量预报都有帮助。
  张清爽告诉记者,现在讲求科研立站,需要学习的东西突然激增了,每天都在琢磨看什么书、补什么课、学什么技术,“如今全世界都在看中国怎么治理大气污染,不看书根本跟不上工作变化,这种变化推着你往前学习新事物,然后不断摸索着往前赶。”
超级站投用
PM2.5监测有了“显微镜”

  随着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的建成,德州的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对颗粒物解析进入了常态化阶段,PM2.5监测有了“显微镜”。6月25日,记者走进德州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探访,偌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精密仪器,3D激光风廓线雷达、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重金属元素分析仪、黑碳仪、OCEC监测仪、PM1监测仪……整个超级站由九大部分组成,每台仪器承担不同职责,譬如激光风廓线雷达能探测到10公里以外的污染物。
  “德州的超级站是全省第二个投用的,在去年12月份试运行,每台设备都是身价上百万元的‘镇站之宝’,全部仪器加起来投资超过了3000万元。”德州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运营负责人赵书强介绍,比如这部PM1监测仪,全市唯此一台,常规监测站只能监测PM10和PM2.5,相比来说PM1直径更小,监测难度更大。
  赵书强告诉记者,超级站就是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实现深层次解析,首先是解析污染物的组成成分,目前已实现对影响空气质量的100多种污染物进行监测,而普通监测站只能监测6种污染物。第二是解析污染物的传输通道,譬如说监测到某种颗粒物的含量很高,那就可以追本溯源,查找污染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记者了解到,每台设备都是24小时监测,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超级站数据传到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纳入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超级站组网,实现了联网共同监测,这就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更精准的决策依据。此外,超级站对后期维护的要求也很高,9名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负责设备常规维护、耗材更换、污垢清洗等工作。
万亩林场变绿肺
防护山东北大门

  作为山东的北大门,德州紧邻河北省,由于冀鲁边界分布了大量的高污染化工企业,德州城区所面临的输入性环境污染压力非常大。而运河经济开发区恰好位于城区西面,南、西、北三面被河北包围,往西四五公里就到了河北,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形势堪忧。眼下,运河开发区正酝酿着一场生态巨变,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10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届时全区森林覆盖率将大幅提升,通过生态湿地和防风林的降尘和净化,德州中心城区的气质水平将会显著提升。
  “大运河生态林场地处鲁冀两省交界处,是中心城区与河北省重要的防护林带,将起到良好的空气净化和降尘防尘作用。”运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张钊告诉记者,运河开发区基本没有闲置土地,逢建必拆成了显著特点,土地流转费高达每亩地1500元/年,土地基本上是通过村庄改造、旧厂房拆迁方式获得的,这需要大量的政府财力支持,但要把眼光放长远,因为运河面貌一经改变,生态效益将加倍返还,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据悉,大运河生态林场项目总投资30亿元,总占地10000亩。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种植各类乔木、灌木10万余株,种植树种包括白蜡、国槐、木槿等49个品种。林场项目划分为“两带三区”绿化区域,“两带”即为运河生态林带和西陈沟生态林带;“三区”即为西北防风林区、中部企业降尘林区和西南污处企业隔离林区。
  在这其中,三区里的西南污处企业隔离林区,分布着德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绿能电力公司、市垃圾填埋厂、市污泥处理厂等多家固体废弃物处理企业,担负着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垃圾集中处理任务,对周边环境的保持带来很大压力,大运河生态林场的建设,将包围隔离全部污染物处理企业,形成有效生态间隔,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千亩湿地增绿意
生态废点变亮点

  除了万亩林场,运河开发区的千亩湿地在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22日上午,在运河经济开发区西陈沟湿地项目,连夜的大雨浇透了土壤,将栽植不久的林木冲刷得很清新。眼前的西陈沟湿地公园雏形已现,600亩核心区已建成,其中400亩林地成方连片,200亩湖面水天一色,种植乔灌木30000多株,水生植物70多亩。整座湿地北高南低,点缀四座起伏小岛,河道与表流湿地、潜流湿地融会贯通,远有高岭起伏,近有清水碧波。
  “西陈沟湿地是全省第一个建设在中心城区,以工业中水为主要水源的人工湿地,开发前是李庄废弃的坑塘,从国土资源开发的废点,变成了生态修复的亮点。”张钊说,西陈沟生态湿地建成后,可有效隔离工业企业、净化工业中水,降解工业热岛效应,对调节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开挖前地下水超标20多倍,建成后第三天就出现了小野鸭和水鸟,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是立竿见影。”
  “前几年水里的浮萍一层,水发黑,那个时候菜长得很慢,现在没问题,年年种,长得都挺好。”在运河经济开发区,陈庄社区居民陈柱祥是因绿而受益的一批住户,他的家就在西陈沟旁,房屋依水而建,平时没事就喜欢收拾收拾房前的小菜园,而在四五年前,这样的惬意生活想都不敢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