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随想
2017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四门塔墓塔林
  ◥四门塔
     我是在午后三点随朋友到达柳埠的,朋友忙他亲戚的事情去了,我如同一个闯入者,来到了神通寺遗址的四门塔,我的脚步是轻的,我不想因为我的出现而惊动了这里空旷的寂静。看到夕阳的光芒,落在四门塔的锥状的屋顶,像镀了一层金辉,我的内心充满静谧。远远地,我看不到石塔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只能听到大理石与大理石缝隙间的微妙呼吸,仿佛是从佛界里传递过来的澄净的禅意,幽深而静远。修行者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仿佛是影片里的慢镜头,他静穆地走着。在飘满落叶的山涧,那时,萦绕在他心里的,或许就只有佛号或梵声。
  他是从红尘归回空寂。
  远处,是涌泉、神异井、瀑布、大殿和讲经堂。近处,是朗公手植的千年九顶松。
  我记得朋友曾给我讲过:神通寺约建于东晋初,公元351年,开山祖师为朗公。这座古刹是山东佛教的发祥地。原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配殿及斋廊为翼。
  朗公是西域高僧佛图澄(232~348)的弟子,曾受到过前秦苻坚、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七国君主的礼遇,被奉为神僧,名重一时,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名的高僧。据《高僧传》记载,竺僧朗少年出家周游访问求学,后来求道到了长安,最初在关中讲学。公元351年他移居泰山中,在泰山一带从事佛教活动,在当时的统治者支持下,“大起殿宇,连楼累阁”,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寺院在北魏、北周时被毁,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杨坚因为得神通感应,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此寺改名为神通寺,并以此作为母亲的香火院。
  据《高僧传》记载,当时朗公所在的山里经常发生老虎伤人的事件,平日里,山民常常手拿棍棒结伙才敢穿行。等到朗公在此居住以后,山里的老虎们要么逃走,要么潜藏起来,都归服了。这里的山民无论白天行走,还是夜间居住,都不再担心被老虎伤害了。
  从此,前来拜见朗公的人络绎不绝。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朗公能预言每天来到寺院的人数,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他命弟子们准备好饮食,而前来的人必如他所言如期而至,大家都赞叹他有先见之明。
  放眼看去,重峦迭嶂,幽谷清泉。四门塔在古松掩映下,更显朴素无华。塔后有著名的九龙柏,附近有千佛崖、祖师林、唐基台等古代佛教遗迹。
  那些隋朝的事儿,因为太久远而变得扑朔迷离。修行者的背影,也因渐行渐远,而随着秋之微凉,隐入天边的苍色里。有些颤意的风,将泛黄的树叶,从秦皇始元年的黄昏,一直吹落在这里。
  在柳埠这个古镇有很多民间故事,传奇而神秘,我一直不明白,在这个几乎远离喧嚣的偏僻小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被大山藏匿的故事呢?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用想象来补充传奇故事里的丰富细节的。 
  神通寺遗址的东山上,有座皇姑塔。即使在苍茫的暮色里,它塔身上雕刻的龙虎之形,依然能在人们静穆的视线里显现出皇家的气派。
  皇姑塔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石塔,约有三米高,原为七级,后来上级和塔刹毁坏。多年前,我曾见到过,皇姑塔的塔身有复莲、伎乐、佛像等精美浮雕,南面有一小拱门,门侧雕有天王像,室内有阿弥陀佛、菩萨、阿难和迦叶等雕像。塔的东侧有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的造像记。
  朋友说皇姑塔也叫小唐塔、小龙虎塔,原来不是神通寺的遗物,而是从距此不远的皇姑庵遗址移到此的。
  济南的皇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女儿南平公主,因其驸马刘玄意出任齐州(今济南)刺史而移居济南。南平公主是唐高宗的姐姐,也是武则天的大伯姑,是唐中宗、显宗的姑姑,因此,神通寺附近的这座“皇姑庵”很可能与南平公主有关,或是她出资修建,或是后人所为。
  显庆年间,南平公主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祈福,在四门塔千佛崖南端石窟刻造一尊坐佛。佛像雕刻刀法流畅柔和,轮廓清晰,造像的面相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静中含笑,温雅敦厚,保留了魏晋造像的清秀遗风,显得丰腴而安详,俨然一贵妇人气派,是山东地区唐代造像的精品之作。 
  皇姑为神通寺所做的另一大贡献是和驸马刘玄意及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分别为唐太宗雕造的佛像,千佛崖摩崖造像现存有200余尊,这些摩崖造像艺术达到了皇家的水准,时隔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皇族气派的造像风采。  
  我感到石刻的佛像也是喜欢清静的。清静的空气,清静的山谷,清静的瓦砾,连通往这座寺庙道路两旁丛生的杂草也是清静的。它们看上去是那么沧桑,那么寂寥,甚至,有的佛像落满了尘埃,但它们是有温度的,是让世人感叹不如的。湮灭在光阴里的晨钟暮鼓之声,是永远无法模拟和复制的,就像信仰和精神,是永远无法用摧毁来破碎和肢解的。
  暮色合围,东边的山峰上,隐现出了一轮月亮。目光投向西龙洞方向,隐隐看见朗公在昆仑山的山谷里修道的背影。月光下,那条山路,一直延伸到了泰山西北角的山岩中,那里岩幽壁峭,飞流叠瀑,群峰对峙,柏檀叠秀,其间,有一精舍,是朗公布道讲法的所在地。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每次听者有千余人。一次,当讲到绝妙之处时,山石竟然被感动得连连点头。听众们看到了,都十分惊讶,纷纷告诉朗公。朗公听了,微微一笑,颔首道:“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日涅槃,当埋此处。” 
  那精舍处,就是现如今“域内四绝”“海内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前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