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雕像上许多手
2017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天的人们对于姓名的看法比较中性,只是一种符号,以区别于他人。在传统文化中,姓名往往体现了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希冀与寄托,因此,命名之际往往拣选一些美好字眼,如古代男士,文、武、富、贵等字,都是姓名的常用字。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希望健康长寿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姓名中使用寿、年、康、龄等字也比较常见。
  还有更直接的,那就是直接以“去病”“弃疾”作名字。这样的名字很明确、很实在,是出于对疾病的恐惧,还是出于对健康的向往,还是二者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名字叫“去病”“弃疾”的不少,知名度最高的有两人,一个是西汉时的青年将军霍去病;一个是南宋时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二人名字含义相同,由于所处年代不同,人生际遇就有天壤之别。霍去病处于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的奋发时期,荡平河西,马踏漠北,封狼居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兵临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不世军功,20来岁就被封为冠军侯,官至大司马骠骑大将军。辛弃疾处于不思进取、偏安东南的南宋初期,以致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无意寄情歌词,却又成为名垂千古的爱国词人。
  几年前,我曾拜谒位于陕西兴平县的霍去病墓冢。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的战功,特意把霍墓修在自己的茂陵之侧。霍墓状如祁连山,墓碑上题刻“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墓前有著名石刻“马踏匈奴”,以彰显霍去病的赫赫武功。据说,兰州五泉山公园也有一座霍去病雕像。兰州我没去过,不知雕像如何,但关于这座雕像的一则新闻最近却在网上热传。报道称,每天有上千人到公园里,排队手摸雕像前的“霍去病”三字,据说摸了就能“去病”,雕像竟被摸得油光锃亮。
  霍去病青史留名,与养生、长寿一点关系都没有。事实上,他只活了23岁(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是个典型的短命将军。霍去病并不因其名“去病”就与疾病无缘。霍去病英年早逝,正是死于疾病,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史记》)。这是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说明。霍去病名叫“去病”都无法“去病”,这个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将军最终死于疾病,连后人都没有留下。两千多年后的人们,怎么可能摸摸霍去病的雕像就能“去病”,就会保佑自己免去病灾与疾患?
  我国旧时的民间是一个“泛神论”的文化生态,山精、树鬼、石怪、蛇妖、狐狸、黄鼠狼……什么都会成为神灵,什么都可以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新中国建立将近70年,国家进行过无数次扫除迷信、移风易俗,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人的精神心智层面仍然停留在农耕时期。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小姐引导游客,摸摸貔貅可以招财,摸摸佛足可以降福。这不过是旅游业的行业噱头。而大批民众摩肩接踵,排队去摸霍去病,争相沾染这点灵气,以为如此就可以“去病”,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旅游噱头,反映了一些国民内心深处的文化心态与社会心态。
  许多国人有着重名而不唯实的习气,不懂应当循名责实的道理。摸摸“霍去病”就能去病,他们看到的只是“去病”二字,却不知这二字与史实有何关系。千古一帝秦始皇也追求虚名,他不仅将上古时期本来分设的“皇”“帝”合并使用,称号专享,甚至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而,这个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竟然二世而亡。
  灵应、星相、占卜、鬼神,凡此荒诞不经的行止,唐太宗李世民皆不以为然,“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贞观政要》)人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其名字中的“愈”字大抵与“去病”相差无几,然而“愈”字并未帮他“病愈”“痊愈”,最终仍然死于疾病,他只活了56岁。这位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著名文人,曾有诗句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看来,他是并不迷信的。
  人们通常把在神像面前焚香叩首、顶礼膜拜的人们称为善男信女,不过也有“毒舌”将之称为莽夫愚妇,这与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我们的教育中,到处充斥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早早泯灭了青少年因好奇爱追问的天性。从学校到社会,无不强调听话与顺从。都已经21世纪了,在信息涌流的网络时代,一些人由于学校与社会形塑而成的不敢独立思考、丧失质疑精神的人格特质,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盲从成习,你拜我也拜,你摸我也摸,“万一灵验呢!”于是就形成了这种愚昧无知、可笑的文化景观。
  (本文作者为知名杂文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