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牵手”的孝里郭庄大石桥
2017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坚固的郭庄大石桥。
  位于桥北西侧的“重修郭家桥碑记”石碑及掉落在地上的碑帽。无良人士在碑面上乱涂乱画让人气愤。
     副刊专栏“灵岩心语”刊登长清本地知名作家、散文家的写景、记人、忆事、抒怀,推出一些名家专栏,尤其欢迎那些关乎长清美丽山水、人文情怀、乡土气息浓厚的用心之作,歌咏长清山水之美,走笔长清街头坊间。同时,为了鼓励新人,副刊还将择优刊登长清本地高中初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投稿。
  本栏目由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水长清牌矿泉水赞助,感谢该单位对长清乡土文化传播的鼎力支持。
  投稿邮箱:qlwbjrcq@163.com。
  文/片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福平

  从今天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政府驻地沿220国道北行大约1000米,过下巴桥左转,就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乡间道路,这条路现今已被硬化成水泥路面,平坦阔直,长度约有2公里。路的尽头就是这个镇下巴办事处的郭庄等数十个村子。
  这条乡路是沿着一条深沟修筑的,受地形的限制,大约在中间距离上,这条乡路从深沟的南边跨沟到了深沟的北边继续前行。在这个跨沟而过的节点上,一座石桥飞架在深沟的上面。
  石桥为南北方向,孔跨4米,孔高5米,桥宽3米,为一单孔拱形桥梁,材料全为青石。桥东面下方建有拢水型石墙,桥拱上方的弧形面上有3块定墙石外探。从弧形石上面有5层青石叠砌直到桥顶。一眼看上去,整座石桥精打细刻,筑建细腻,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结实感。
  在石桥北端西侧位置,立有一方1米多高的建桥石碑。石碑的最上端刻有“媲美前庥”四个大字,碑的两边还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犁云锄雨径还不窘农者步”,下联是“驷马高轩风尘且留古人踪”。横批的含义为石桥建成使行走者“更加方便”,对联的意思是,扛犁荷锄的乡民来回路过这里时脚步不再艰难,东来西去的豪车快马再也不会像古人那样路过这里时尘土飞扬。
  从石碑的碑文上笔者了解到,大约在清朝,一位姓郭的人士独自出资召集众人修建起了这个地方的石桥并命名为郭家桥。由于桥修得比较简陋,在清末受洪水的冲刷,石桥几近损毁而没法使用,种田者与行路者极为不便。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下巴郭庄村的郭增全慷慨捐资,自任自愿,倾尽衣囊地担负起建桥重任,在一百多户乡亲的共同努力下,石桥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建成。由于石桥在当时修建得宽阔平坦,极大地改善了过往行人的交通条件,这条道路也因石桥的巨大作用而形成了一条连接山区平原的交通要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村村通公路的发展,原先还算宽阔的石桥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社会的通行要求,改扩建石桥就成了一项当务之急。
  决策者和施工方经过详细的勘察和论证,认定这座古桥建设得非常牢固,完全可以继续使用而没有必要拆除。于是在石桥的西面,紧靠着石桥桥体重又修建起一座以青石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交通桥,并在两座桥的桥面进行道路拉平连接硬化,分别在东边的古桥和西边的新桥顶端安装上坚实的护栏,使两座桥紧紧地并接成一体,最终形成了一座古今“牵手”共同服务现代社会的宽阔大桥。
  向有一百年历史的古桥致敬,向历史上没有把石桥建设成豆腐渣工程的先人致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