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杨兆乐: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系讲师
2017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兆乐在莱顿大学的课堂上
     20日,杨兆乐处理完一些学生的邮件,就动身去了海牙校区,乘坐20分钟火车,到达海牙,今天他在那里有4个小时的汉语课。杨兆乐刚刚结束在荷兰莱顿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的任期,现在已经成为莱顿大学汉学系一名正式的汉语讲师。他的学生都是莱顿大学汉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的专修中国历史,还有专修中国社会经济学的,而汉语课程是他们的必修课。
  这是杨兆乐在荷兰的第六年。2007年,杨兆乐还在山大读大四的时候,就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教了一年汉语。拿到英语、对外汉语双学士学位后,2011年在读研的最后一年,他申请来到莱顿大学做志愿者。三年志愿者之后,转为公派汉语教师,一干又是三年。
  杨兆乐对语言学很感兴趣,他很想知道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来帮助他对本国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锻炼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杨兆乐看来,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也改变了中国人对国外的一些刻板印象。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眼中,西方人没有那么刻苦努力。不过,杨兆乐发现,在荷兰大学,考试十分严格,对出勤的要求也很高,这改变了他对西方教育的一种误解。而文化的冲突也是存在的,西方国家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期待学生会帮助老师做任何不该学生做的事情,比如擦黑板。”杨兆乐开玩笑说。
  “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国家。”杨兆乐认为,选拔汉语教师志愿者,其实也是为公民创造一个新的机会去了解世界。以一名教师的身份真正参与到当地的教育与生活中,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组织方式。“有很多老师把这里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到中国,给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提供经验和借鉴。”杨兆乐说。
  在国外生活,也让杨兆乐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日新月异。有一段时间,杨兆乐整整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国,回国之后发现自己连车都打不到,因为那时国内已在流行滴滴打车;买东西也不用现金了,因为移动支付越来越方便;吃饭不用出门了,直接点外卖,网络购物越来越便利。这些都给杨兆乐印象深刻,感受到中国的飞速变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