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即山川而取之
中国美院教授陈云刚身体力行探索北方山水画
2017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意有余画不尽
  生息
     本报记者 于悦      

  在本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上,中国美院教授陈云刚将带来他的四幅水墨山水小品,这几幅作品可颇有渊源,它们是陈云刚十年前去太行山区深入生活回来后画的,曾经只是半成品,直到今年他带着一种新的感受完成了它们。
  “我多次去太行山区深入生活,体验北方山水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因为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风土人情也是生成北派山水画的人文理由,在当地,我被太行山的魂魄深深震撼了,凭着这样的感受,为了即时的保存新鲜而切身的体会,画了大量写生稿。”陈云刚说。
  陈云刚说,他多次站立在风雪之中,用毛笔在纸上边拉线条的同时,推开了不断下着、几乎盖住整张纸的白雪,“有一种与天地同一的感觉,不知太行是我,还是我是太行。”回来之后,他常常会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天人合一的真正体验,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凭着这样的体验,多年来,陈云刚一直悉心对北派山水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对于当下中国画坛的现状、格局与态势的思考,越来越认识到北派山水画作为优秀而伟大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并亲自到北派山水画的地理源头上去“身即山川而取之”,用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取”北派山水画的地形地貌的自然结构与其视觉形式生成的来源,“取”北派山水理论的出处,“取”北派山水画理论与实践的人文地理学上的依据。
  对于山东文化,陈云刚也有着深深的敬仰,“当凝视山东地图时,会越看越觉得地图的轮廓像一只振翅飞翔的鹰,山东这种振翅飞翔的形象有它的象征意义,这只鹰的上半身已经深入到海洋,带来了外部文化的气质,然而它还有半个身子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大地,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具有深厚本土文化的地方。”
  陈云刚说,山东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是推动中国书画市场繁荣的一面旗子,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更是提供了展示交流、鉴赏收藏的平台,今年的博览会又推出了《画语诠——全国八大美院教授作品交流展》,再一次增强了博览会的学术分量。
  “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学在南方,作为南方山水画家集群中的一员,来开掘中国传统的北派山水的意义并且身体力行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陈云刚说,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形式语言和精神含量的结构关系,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陈云刚,杭州人。一九八五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中国画理论与实践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1年在欧洲意大利、波兰等国多所美术、艺术学院举办中国画艺术讲座、学术交流,开设讲授中国画、书法艺术课程。作品被美术馆、艺术馆等收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