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传统,不落窠臼
尉晓榕:用真实丰富的情感阐述绘画哲理
2017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于悦      

  尉晓榕是新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在笔墨上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用笔用墨,画中的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对象的质感、神态和动向,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感情。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不论写实或者写意都表达了一份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种感受不同于别人,因此他的画有着自主强烈的个性。
  从尉晓榕的画上可以看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很自如地掌握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他的思路宽,画路也宽,既能画传统文人画一类的作品,又能画民间题材的画,还能画当代题材。在他的画中,还有传统绘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是从西洋画以及其它艺术中吸取的养料。
  从作品看,慰晓榕艺术个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谐趣性。其一,他喜欢刻画有谐趣的人物;其二,他常常赋予不诙谐的人物以谐趣。前者如东方朔、和合二仙、弥勒佛、醉八仙;后者如虎溪三友、羽化仙人、庄周、老子、钟馗等各色人物。作为艺术个性的这种谐趣性,即是画家笔下人物的特征,也是其作品显现的一种精神现象。
  它诙谐、有趣,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但又保持着水墨写意画的抒情性和高雅性。在他的笔下,骑牛过函谷关的老子,不像大学者也不像大宗师,而是一个笑容可掬、睿智宽和、掉了门牙的老头儿:想象奇诡、文思纵横、一梦成碟的庄子,则是酣睡在藤椅上,把痒痒挠掉在地上的民间“俗士”;《醉八仙》完全是一群喝晕醉倒的酒鬼,正如画家所题“八仙原来尽酒仙”。
  尉晓榕认为,绘画是让人用眼睛来享受的,是一种视觉的审美,视觉审美的画首先要让别人的眼睛,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享受,这种东西在形式上你一定要做到位。你欣赏的是形式,第一眼接触的也是形式,你在(看)内容的时候是要通过脑子去解读的。它也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但是这些东西它有专门的领域,绘画不能代替它。
  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求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的写生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面部刻画虽不尽深入,但有微妙的表情;作品的生活气息虽尚欠浓郁,但不乏身份、年龄、性格和情景的概括表现。总体说,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写意画从本质上来说,它只能够接近完美,它不可能完美因为它从某种角度上看,国画的每一笔都是错的,没有一笔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给它达到高度的和谐了,既然每一笔都错了而且都错得很和谐,那它才对了。”尉晓榕说。
  尉晓榕,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7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在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86年调回中国美院任教至今,期间曾任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