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门”风俗
2017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曲征
  在我的家乡,有一项传统习俗,叫做“回门”。所谓“回门”,就是在新娘陪伴下,新郎婚后第一次进岳父母的家门,一般是婚后第二天,也有的地方定在婚后第三天。回门,是婚事的最后一项礼仪,所以人们比较重视,尽心办理。
  在我家乡长清区万德镇,回门时间一般是婚后第二天。这天一大早,新婚夫妇就起来梳妆,争取将最美好的妆容呈现在女方的亲友面前。男方则早已置办了“六身礼”(就是六样礼品),估摸着能够十一点到岳父家,便开始动身。在一位陪客的陪同下,新郎新娘坐上自己的私家车或出租车,向岳父母家进发。陪客当然是村里的头面人物,懂礼节,会说话,用心周到,尤其酒量大,酒后不失态。
  来到岳家,门里门外早站满了看新女婿的村民,岳父家早已找好陪客,而那位特意找来的大厨正忙得不可开交。女方陪客将一行三人让进主房,嘘寒问暖,聊性甚浓的当然是双方的陪客,女婿比较矜持,而那位新娘子早就投入了娘亲和姐妹们的怀抱。 
  新女婿这天地位最高,女方亲友给足了面子,不仅坐最上座,而且不管食用什么食品,新女婿不动筷子,谁也不能先品尝,只有新女婿食用了,大家才跟着食用。新女婿尽管地位高,但毕竟是婚后第一次来岳家,所以很拘束,一般不喝酒、不吸烟、不多说话,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吃相以及坐姿。当然,在来之前,男方父母早就嘱咐好了。
  大家坐好之后,筷子、汤匙、小盘、酒具等呼啦啦上来,然后是八个压桌(起陪衬作用的几个菜)也端了上来,饮酒开始,新女婿不喝酒,人们礼节性地劝一下酒,并不强求,其他人一般都喝,宴席慢慢进入高潮。其间,又有八个菜和四个大件(就是用很大的食具盛的菜肴,一般是大鱼、整鸡等)轮番端上宴席。这宴席的规格,被人们称为“八顶八的四大件”。当然,中间还要离席出去方便或者逛街,而那位女方陪客总要一边招呼聊天,一边周到服务,尽量不能冷场。
  宴席时间很长,一般要吃喝到掌灯时分,才散席回家。
  在宴席进行中,新女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偷偷地将岳家一个酒盅子或者茶碗等小物件放进口袋,带回家中。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喻指借着岳家的财力和实力,让小两口日子越过越好,这既是对岳家的高抬,也是对小两口今后幸福生活的预期。所以,“偷”酒盅子的工作很重要,一般都由男方陪客提醒或者代劳,倘若新女婿把“偷窃工作”忘了,人家男方家长会怪罪陪客的。为了万无一失,许多男方陪客在饮酒之前就将酒盅子放进女婿衣兜里,免得酒后误事。当然,岳家早就把酒盅子等小物件放在女婿身边,等着他去“偷”呢。
  笔者查资料得知,回门风俗,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记载了宣公五年,齐国的高固陪夫人双双“归宁”(即回门)的诗:“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描绘了一位新妇婚后回娘家前的高兴、忙乱之态。当然,回门风俗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偏差与分化,在回门时间、礼品、仪式等方面,不同的地区都存在着差别。
  回门的起源,据说原因之一是在古代,封建意识浓厚,人们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性知识教育,许多年轻人对此还是一片空白,新婚夫妇也不例外。所以回门这天,新娘的母亲常常将女儿叫到一个隐秘的地方,专门询问这件事,娘儿俩什么话也可以说,女儿会如实相告,如果有问题,当娘的就帮着出主意,指点迷津。这其实是很讲实效、也很体现人性化的一种做法。
  回门,是一种婚姻礼仪,但是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许多充满人性化色彩的道理,比如弘扬孝道,比如男方女方的彼此尊重,比如亲友之间的和睦团结、亲切友爱等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