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讹诈”不提倡以德报怨
2017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毛建国
 
  比天气更寒冷的是冷漠的人心。网上有视频声称,“江西上饶市3名中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搀扶老人后被索要10万元住院费”。对此,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该视频的真实性,声称,3名中学生来自上饶市信州区某学校,经调查,他们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校方定于11日进行通报表扬。(12月10日中国青年网)
  这则新闻其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如何对待好人。上饶市教育局已经站在三名中学生一边,认定他们是助人为乐,将对他们进行通报表扬。通报表扬,未必是3名中学生想要得到的,他们当初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么多,但这的确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这不仅是对他们行为的肯定,更是传递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
  还有一部分则是如何对待“坏人”。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视频内容属实,整个事发过程有监控记录。虽然最终的结果让人高兴,但体味过程却“捏着一把汗”。如果现场没有摄像头,谁能证明三名中学生的清白呢?倘若不能证明,那会给三名中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于视频中被搀扶老人要钱的行为,上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是因为老人有精神问题。不知道这位老人是否真有精神问题,可是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精神问题”会转向自利性的“道德讹诈”,而不是以人们经常看到的利他性的“大公无私”表现出来?难道说精神病人的行为也是经过精心选择,只能有自利表现?
  《论语·宪问》记载了一段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这段话很好理解,就好像现在,原谅这位老人并且上门安慰就是“以德报怨”。有些出乎意料的是,素来爱讲“仁”的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并且给出了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以直报怨”,各种观点都有,比较明确的态度肯定不是“以德报怨”。
  不知道这三名中学生,会如何“报怨”。或许他们不想深究。但就当前道德建设来说,还没有奢侈到可以“以德报怨”。且不说大多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以德报怨”,即便社会文明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但出于道德建设的规律,也不能忽视制衡的作用。回过头来想,这些年来社会一直在提倡仁善,为什么还会有负面新闻发生,特别是有道德讹诈的出现?与此相对应的,不仅是没有建立“人人有激励的荣誉体系”,也与没有建立“人人有约束的制衡机制”有关。
  最好的教育不仅会教育做什么人,而且也会教育不做什么人。如果说对三名中学生的通报表扬体现了“教育做什么人”,那么对三名中学生受委曲这一细节一笔代过,则不能很好体现“教育不做什么人”。这三名中学生或许会不在意,但我们应该重视。因此,很有必要追问一下,这位老人到底有没有“精神问题”?即便有“精神问题”,由其监护人出面向三名中学生道歉,也是应该的,这有利于建构健康的道德氛围。
  连素来讲仁的孔子都不提倡“以德报怨”,鉴于当下的道德现状,对道德讹诈也不能提倡“以德报怨”。涉及类似情况,很多人喜欢搞“模糊战术”,其实,在原则问题上“搞模糊”就是“犯糊涂”,对道德讹诈“难得糊涂”就是“真糊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