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一柱思华年
——读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
2017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长日留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获1989年的“布克奖”。《长日留痕》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务于达林顿府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尽力使自己成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尊严,同时,他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男管家是英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史蒂文斯所做到并一直为之骄傲的,是漂亮地完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勋爵府男管家的职责,为此他不曾在父亲过世时表达悲伤,也失去了与肯顿小姐相爱的机会……然而,作者对史蒂文斯的塑造依然着眼于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使所有故事均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展开,故事结构十分严密,叙事逻辑合情合理。小说中充满了令人回味的细节,比如当父亲老史蒂文斯先生由于年迈体弱在凉亭前摔倒之后,史蒂文斯与肯顿小姐发现他“在凉亭前徘徊着,目光紧盯着地面,似乎希望找到那些他丢在那儿的珠宝”。再比如,史蒂文斯虽然从未向肯顿小姐吐露感情,但在起居室中肯顿小姐“非常轻柔地拿出我怀中的书,实际上每次不过一英寸左右”的那一幕已含蓄地泄露了他内心的纠结。这些细节和场景都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使读者对这个人物产生一定的亲近感。
  在人物塑造上,石黑一雄以一种充满张力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史蒂文斯的多面性格,对他更多地持一种人性化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比如当史蒂文斯按照达林顿勋爵的要求辞退庄园中的犹太女仆时,他虽然没有站在职业立场上表达个人意见,但在内心深处,史蒂文斯却认识到“那样做是并不正确,而且也不公平”的。在这里,外在的职业伦理和内在的正常人性构成了史蒂文斯的性格张力和表里张力,忠心耿耿的职业道德和反道德的结局则构成一种反讽的张力,使史蒂文斯这一人物形象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犯了错误的好人,而不单纯是被异化或被支配的个体。
  小说以插叙的形式回首往事,史蒂文斯在旅途中对往事的追忆和略有小小波折的旅行经历组成了小说的主干。他在旅行中沉溺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企图在长长岁月留下的痕迹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结果却逐渐发现自己人生的虚无,井然有序的生活背后是情感的剥离和快乐的丧失。最后的结尾处,男主人公决定“采取积极的人生观去享受自己剩余的时光”,这样的领悟无疑算是其虚无人生的一个春天的开始。
  迟来的春天也是春天,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就算长日已尽,还有黄昏和黑夜。我们无法为“真正的生活”下定义,没有哪种生活是完美的,我还是很乐意看见史蒂文斯在追忆了大半生的似水华年之后,他的生活终于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可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