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我们为幸福出发
2018年0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于伟 孟杰 孔茜 王博文 见习记者 李亚腾

  过去的一年,在济宁高新区全面开启“三次创业”之际,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们用自己“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的姿态,赢得了新的成绩,有了新的收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他们也有着新的期待。本报从不同行业选取了12个人物,有网格员、一线民警,有社区居民、企业员工,还有随高新区改革有了新身份的人们,共同聆听他们一年的收获与新一年的期待。
撸起袖子加油干,蓼河新区有新颜
立足发展先行区,寻求新的突破
肩负责任迎难而上,“三次创业”有新力量
窗口工作越来越顺畅,随时准备迎接新挑战
  郑楠 济宁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工作人员
  张文彦 蓼河新区建设会战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部长
  侯栋栋 济宁高新区投资促进局驻深圳招商联络处主任
  王文轩 济宁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政部
  过去的一年,济宁高新区全面拉开了“一区十园”建设序幕,在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张文彦响应号召、主动报名,经过组织选拨,从黄屯街道办事处来到蓼河新区,成为“一区十园”建设中的一员。
  “蓼河新区建设会战指挥部于2017年9月25日正式成立,我有幸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一员,投入到蓼河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中,深感机遇难得,责任重大。”作为蓼河新区建设会战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部长,入职开始,张文彦就和同事们行动起来,用了短短20天时间就完成了指挥部办公室的房间调配、办公家具的安装、设备调试等工作,蓼河新区工作率先步入正轨。
  蓼河新区面积42平方公里,肩负着全面推动城市发展提速东进的重任。目前,蓼河新区总体规划和水系规划全面启动,并梳理出2018年度重点建设项目43项,涵盖路网、水系、棚户区改造、片区开发、绿化景观等多方面,这些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2018年将是蓼河新区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43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必将掀起一轮建设的热潮,我和同事们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做好本职工作,聚焦项目建设,不负伟大新时代。”张文彦说。
筑牢基层党建阵地,为企业发展增后劲
  对于高新区招商部门来说,2017年,是改革的一年,对于从事了近10年招商工作的侯栋栋来说,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至于已经开启的2018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必将是突破的一年。
  将一局四处整合为一个投资促进局、成立投资促进中心、设立6大产业部、外派招商联络办公室……高新区这一年招商部门的“大动作”,侯栋栋都全程见证和参与着。“招商部门改革后,产业部都表现出了很高积极性,南上北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高新区的招商工作奋战着。”在深圳召开的济宁高新区珠三角专题招商推介会上,11个重点项目的签约,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识、总揽资197亿,取得的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招商部门大举推行的改革,和招商一线高新人孜孜不倦的奋斗。
  “招商引资工作不仅局限于招引项目,吸引资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本职工作,更是着眼与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当地人民幸福指数的综合工作。”在招商改革的浪潮中,侯栋栋也有了新的挑战,在新设立的驻深圳招商联络办公室,他负责起了珠三角及成渝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侯栋栋加快了了解产业动向、捕捉招商信息的脚步,在全面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之际,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过去的一年,济宁高新区区属国有企业迎来了重大改革,而王文轩,就是直面改革的第一批员工。作为80后,他与其他年轻同事一样,是高新控股集团崛起的新生力量,也将为高新区“三次创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从初入经达公司的忙忙碌碌,到现在高新控股集团的异军突起、辉煌起航,我明显感觉到肩上的压力比以前更重了。”
  面对新的岗位,王文轩有着无限的期待,也开始自我加压,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王文轩说,新的一年里,他希望自己尽快地融入公司文化,为打造“务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团队精神而努力,同广大年轻同事一起,以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坚定不渝的信念,助推高新控股集团这艘大船,在波澜壮阔的“三次创业”大潮中冲风破浪,勇往直前。
  “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更待何时!”王文轩说,年轻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资本,2018年是济宁高新控股集团正式扬帆远航的第一年,他会和同事们一起,用责任、担当和使命,陪伴公司成长。
  2017年是郑楠在窗口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对于她来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心态上,都有着颇丰的收获。她所在的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被评为巾帼文明岗,郑楠也入选为高新区市民中心四德榜人物。
  “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再到现在的多证合一。新的工作要求,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亦是对我们能力的展现。”一提及业务办理,郑楠就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她说,年底是换证的高峰期,企业都想赶上“末班车”办结业务。仅五天的时间,涉及换证业务的企业就已完成100多户。她和同事们往往是一坐就是一天,杯里的水从热到冷,都来不及喝上一口。有时中午还会为企业进行延时服务,办理业务。
  作为窗口工作的“老人儿”,郑楠从档案整理到窗口业务办理,不仅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待人接物,与企业沟通方面也成熟了不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太会与企业交流,处理问题也比较急躁。现在与企业沟通越来越顺畅了,也能更加了解企业需求。”
  过去的一年里,郑楠参与办理的登记业务量达1000余次。面对即将来临的2018年,她也许下愿望:新的一年学习各类新业务项目,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好应对“新挑战”的准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郑楠也希望来办理业务的企业人员,能够对工作多一些理解和谅解。“每日高强度的工作,我们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我们会努力做到最好,希望企业多理解、多支持。”
  谢华亮 滨河科技园投资促进部部长
入了党、升了职,她与企业共成长
微信计数不低万步,用心记下“大小事”
守得一方平安,不负职责与使命
  解学军 济宁高新区交警大队王因中队中队长
  汪孟轩 济宁高新区洸河街道洸河新苑社区网格员
  2017年,谢华亮又多了两个新身份:“谢华亮党建工作室”核心团队负责人和滨河科技园投资促进部的部长。一手抓非公党建、一手抓项目招商。2017年,谢华亮过得忙碌而充实。
  党旗红、党建强,则企业兴。在谢华亮和“谢华亮党建工作室”6人核心团队的带领下,接庄街道的非公党建工作做得风生水起。这一年,谢华亮参与了源根石化公司开展的“党员带头节能降耗”活动,康洁利开展的“党员身边无次品活动”和中煤集团组建集团党委。这一年,在工作室核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接庄街道新建国能电力、沃林重工、超诚砼业等一批非公企业党组织。非公企业党建的发展,让党建的政治优势,越来越多的转化成了企业的发展优势。
  作为党建指导员,十九大胜利召开后,谢华亮还组织辖区内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进企业开展宣讲活动,让十九大精神在辖区党员和企业中落地生根,提高党员的精气神。“2018是辖区非公企业跨越的一个新征程,工作室会全力抓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发挥好带头作用,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非公党建坚如磐石,让大家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让党建的力量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8年,对发展非公党建,对开展工作室活动,谢华亮都多了许多期许。
  李芳 辰欣药业207车间工段长
  过去的一年,对李芳来说,收获满满。在她来到辰欣药业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公司成功上市,而她也入了党,升了职,与企业共同成长。
  “企业上市了,我们员工的福利待遇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李芳脸上洋溢着笑容,2017年,她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元旦前夕,李芳参加了公司工段长选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并选拔成为了207车间工段长。职务的晋升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当然也有李芳的辛勤努力。晋升之前,李芳在207车间担任安全员。期间,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公司名列前茅,连续荣获公司“安全奖”,并实现了安全生产零失误。
  “付出总有回报,努力总会有结果”,李芳对这句话理解颇深。她说,新的职位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工作上期望有更多进步,生活上,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窝’。”对企业还有个人的发展,李芳充满信心。
共同致富奔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
  2017年4月,90后小伙汪孟轩正式入职。作为“新人”,汪孟轩从此开启了与社区的不解之缘。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用双腿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用心记住社区大大小小的事情。
  “这一年,我get到了一项新技能,基本上在有参照物的前提下,我就能认出照片中位于社区的大体位置。”汪孟轩说,在创城期间,他与同事们每天都在社区“逛”,查看小区内环境卫生、车辆摆放、道路设施运行等情况。基本上每天微信步数都不低于10000步,时间长了,社区内各个楼宇、绿化的位置便“印”在了脑中。
  作为网格员,虽然每日面对的大多都是较为琐碎的事情,但汪孟轩却认为,每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现在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十分充实,每日可以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能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小事”,心中就会特别的开心和满足。“原来对社区的情况不是很熟悉,现在谁家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照顾,我都知道,平时我们还会去他们家做做家务,帮帮忙。走在路上,大爷大妈们还会亲切打招呼,说一句‘小伙子又来啦’。”
  对于新的一年,汪孟轩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新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上能有更多的进步,能为社区建设献出自己一份力,生活上,期望能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
  身为高新区交警大队王因中队中队长,2017年,解学军带领中队所有民警,用365天的坚守,实现了辖区内崇文大道沿线重大交通事故零发生。
  作为一名交警,如今解学军的工作不仅是保障道路安全畅通,还与村庄、社区的老百姓打起了交道。这一年,6处交通安全劝导站在王因街道刘村等村庄建成,一座座“安全大门”把控住了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隐患的源头,劝导员的配备和交通安全知识宣讲,让村民从“知而不行”变为了遵章出行。
  从曾经的事故处理岗位,变为了如今的一线事故预防工作,岗位的变化不仅让解学军工作的出发点发生转变,同样也在影响着自己的家庭。解学军感慨,妻子从抱怨到理解、再到支持,思想上的转变让他倍感欣慰。如今,妻子和孩子在家中主动做起了交通安全宣传员,向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宣传交通法规,告知遵章出行的必要性,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两站两员’建设不停步,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努力将交通安全劝导站在辖区内村庄、社区全面覆盖,严把村民安全出行第一关。”解学军说,2018年,王因中队将继续强化数字化警务室建设,促使街道、乡村治安监控系统全部联网,并增加视频巡检密度,做到事故发生早预防,早处理。
  “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是职责所在,杜绝交通隐患发生是使命所在,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2018年,解学军将一如既往奔走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执法一线,守护更多家庭的平安。
环境好、服务赞,咱社区居民很知足
  刘玉志 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党支部书记
做好身边人榜样,遇到事还得冲上去
想当好“中国媳妇”,我还要学很多
  卢令俊、李金平夫妇 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居民
  “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绿化村庄”“省级十佳观光园”……在刘玉志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刘村生活环境与质量不断改善,借助美丽乡村发展的势头,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是节节攀升。
  过去的一年里,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济宁市林业局在村内设立了专家服务站,现代农业合作社对产业园内的种植品种进行了再次优化,并且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种植技术,集体经济效益再次提高。
  任职刘村党支部书记19年,刘玉志带领村民从破旧的房屋搬进了宽敞的楼房,从出门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如今的柏油马路,从曾经的种田打工维持生计,变为了如今全村固定资产1.87亿元,年产值达到1600万元的集体经济。
  “在2017年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园的投资力度,加强党组织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村。”刘玉志语气坚定地说,2018年,刘村还要实现全村供暖,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坦。“走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每一户都不能落下,每一个人都不会掉队。”
  马合利 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杨柳国际新城居民
  Ashley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外教
  提起马合利,杨柳国际新城的居民并不陌生,“小区里出了个大英雄”,一度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勇救落水者,救完不留名。时隔小半年,老马在泰安黑龙潭救人的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周围人忘记。
  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马合利说,他现在发光发热的方式,就是在厂子里干好工作、在家里当好榜样、遇到人有困难多搭一把手。在过去的2017年,马合利提名了“善行义举四德榜”、获得了“见义勇为模范”和“济宁好人之星”等多个荣誉称号。
  收获了荣誉,也见证了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好人”,马合利在被感动着的同时,也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遇到别人有困难,还得搭把手。”这是新的一年,马合利给自己定的小目标。
  2017年对于Ashley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Ashley从俄罗斯来到中国,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以及新的人,Ashley在高新区这片热土上找到了归属感。
  虽然来到济宁这座城市不足一年,但Ashley却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我觉得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彼此很友善,就像家人一样。”Ashley说,她刚来到中国时,遇到很多困难,不管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学校的老师们都会给予帮助,这让Ashley感到很温暖。“我们每一位外文老师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外教联络员,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帮助。”正是这样人性化的安排,让Ashley能够更快的熟悉新的环境。
  “我的男朋友是中国人,所以我将来也会嫁入一个中国家庭。”Ashley说,她希望2018年能够学习中文,让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Ashley表示也会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媳妇”。“我在工作上也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以便更好的了解孩子,更好的教育他们。”在新年来临之际,Ashley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对2018年充满期待。
  2017年对于卢令俊和李金平夫妇来说,是平凡却又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夫妇俩已经习惯了社区里的生活,谈及如今社区优美的环境以及便民化的服务,夫妇俩显得很知足。
  “社区里划上了停车线,车辆都能规范有序停放在车位里。”卢令俊说,相较于前两年刚搬进社区时车辆的乱停乱放,经过这一年的创城,不仅车辆停放有序了,社区里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更让夫妇俩感到开心的是,伴随着创城工作的开展,居民也主动自觉地加入进来。“如今,居民手中的垃圾不会乱扔乱丢,就算是跑上一小段距离,也会扔进垃圾桶里。”
  去年12月,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成功入选全国“幸福社区”,卢令俊和李金平夫妇对此深有感触。“家里水管漏了、下水道堵了,打个电话社区里的物业管理人员就会立刻赶到家里来修。”在夫妇俩看来,便民化的优质社区服务,不仅让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也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如今,卢令俊一家8口人住在同一栋楼的三个房子里。“孩子出门在外工作,中午我们便会接孙子回家吃饭。”夫妇俩说,直到现在,一家人还保持着每天晚上聚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的习惯,生活过得很是幸福。“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一直这样幸福下去,也希望社区建设能够越来越好。”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夫妇俩很是期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