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2018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忧伤坐在树墩上》 [匈牙利]苏契·盖佐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陆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笔下的《自由与爱情》恐怕算得上国人最熟悉的外国诗歌了。早在1907年,鲁迅就将裴多菲同拜伦、雪莱、普希金相提并论,称他“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之后,除了与裴多菲同属19世纪的奥朗尼和20世纪初的尤热夫之外,对匈牙利诗歌和诗人的译介并未能延续下来,直到今天这本苏契·盖佐的诗文集《忧伤坐在树墩上》。
  苏契·盖佐是匈牙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和政治家。说实话,即使不写诗,他丰富跌宕的生活阅历本身就是一首诗,更何况他不仅写诗,而且是一名风格独具的诗人。看看他这首诗就能窥豹一斑了:“她穿着鹿皮鞋/无形无体,无声无息/但能够感觉到她跑过/这秋日的草原/尽管她有脚/但从不沾地。”(《好诗》)如此具象的空灵,让人在读过之后会忍不住轻轻屏住呼吸。
  苏契·盖佐1953年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特尔古穆列什。特兰西瓦尼亚在历史上曾是属于匈牙利王国的一个公国,一战后被割给了罗马尼亚,后来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成为一个特殊的省份,匈裔、德裔和罗马尼亚人的混居地。作为传说中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狼人的故乡,这里的历史同样充满了阴郁和血腥。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中的桥段在这里真实上演。由于一战后的《特里亚农条约》,上百万匈族人连同他们的家乡被划归罗马尼亚治下,年轻的苏契·盖佐联合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创办了名为《反点》的地下刊物,用文字争取自由,可以说与裴多菲的呼喊一脉相承。这使他多次受到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拘捕和迫害,甚至受到自己父亲的监视。三十年后,他于2012年解禁的档案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曾迫于秘密警察的淫威,成为告密者,定期报告自己儿子的言行,回首往事,令人脊寒。谁又能说,他的父亲不是另一种时代的受难者呢?“忧伤也坐在了一个树墩上/摇着头坐在冬日的阳光下/等着伤感的大眼睛望着寒天/坐在树墩上眺望周围的一切/瑟瑟发抖……”言为心声,这恐怕正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使此时,即便“现在院子里泛着莹莹的绿,雪的周遭寒冷地闪烁”,诗人仍然充满希望——“冬季也自己温暖自己”。(《忧伤坐在树墩上》)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值得一提的是苏契·盖佐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他在匈牙利率先提出了“打开东大门”的概念,是内阁中高度重视与中国关系的领导人之一。他频繁出访中国,不仅在政治、贸易领域,而且在文化、知识领域也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根基。他甚至将女儿送到中国学习中医。他对中国的热爱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一位宇航员的日记摘抄》中对李白表达了崇高的敬意;《法第普西克里》是专为参加中国的文学活动创作的;《关于葡萄、野鹅和一口井》则是他写给他的一位中国友人的。
  苏契·盖佐曾说:“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着一个包含了对未来事物了解的神秘内核,然而人类忘记了抵达它的通道。然而有的时候,出于偶然,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与这种深层知识相通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直觉’。”我想,正是这种与世界相通的直觉关系决定了他诗歌艺术的特殊气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