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票时代,更需警惕票房假象
2018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五一小长假,内地电影票房高达9.33亿元,同比增幅约19%,又刷新了历史成绩。其中票房大户《后来的我们》三天票房6亿多。但今年五一档期,却因《后来的我们》的“大规模退票事件”,引起了电影行业的震动,至今有关该片票房“造假”的质疑仍在发酵。梳理《后来的我们》退票罗生门的线索和疑点,可以发现互联网时代影视行业面临的深层问题,更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倪自放

  此次的“大规模退票”风波,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电影票房造假的新花招:先期大面积买场次,造成影片“供不应求”的假象,引导影院大面积排片之后,再通过“退票”退出先期购买场次的费用,以此提高某部影片在影院的场次,从而“引导”观众买票观看此片。
  在“退票事件”爆发后,网络售票平台猫眼声称,截至4月28日23点,该平台退票数量约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占影片当日总票房的4.6%。另一网络售票平台淘票票称,从退票率和改签率来看,《后来的我们》的售票数据的确存在无法合理解释的异常。经调查,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来的我们》退票情况确有异常,已约谈影片出品方、发行方等相关人士,具体问题尚待研判。导演刘若英对“退票事件”也声明称,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彻查真相。此次“退票事件”的调查目前虽然尚无最新进展,但同时作为《后来的我们》出品方和发行方的猫眼,因是利益方而被各方怀疑。
  电影局相关负责人就《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接受采访时称,无论哪一部影片,都应该以其影片质量去赢得观众喜爱。这说明在电影市场里,包括出品方、发行方、影院、网络售票平台、观众这几大因素,作为消费者的观众才是影片最终的唯一主角。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除了观众,影市其他几个因素“戏精”附体,频频抢戏。
  首先是出品方,为了抢占排片比例,大面积投入“票补”购买场次,自导自演排片火爆场景,《叶问3》片方就因偷票房被罚。其次是发行方,作为“票补”的施行者,强势的发行方也被业界诟病。5月2日,《英雄本色2018》导演丁晟发表公开信,指责影片发行方光线无法说出2700万宣发费和1000万元票补款的去向。
  第三是强势的第三方售票平台。据统计,目前影市八成以上的售票由网上售票平台把控,其中猫眼、淘票票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售票平台还参与电影的发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含混不清的定位隐藏诸多危机,此次《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就是一例。第四是尴尬的影院。在过去数年,部分影院是虚报瞒报票房的始作俑者,现在,影院的售票渠道被网上售票平台把控,影院危机重重,此次退票事件中,排了场次又被退票的影院,成了受害者。
  这些年,在经过了“偷票房”“废票利用”“捆绑套餐”“双系统”“幽灵场”等等五花八门的票房造假手段后,不仅伤害了观众,而且作为观众我们看到诸多电影票房与质量脱节的案例,口碑电影不见得有好票房,烂电影却屡屡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怪现状屡见不鲜,对中国电影产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大规模退票”事件发生后,再次引发了关于电影行业规范的大讨论,著名导演何平微博发文呼吁,电影环境是电影人的家园,需要电影的制作、宣传、营销、院线、影评、理论研究等所有共生者自律,有基本的道德。
  《电影产业促进法》施行一年来,一系列票房造假行为得到法律的严惩,市场得到规范,但在第三方售票平台方面,法律层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此次“退票”风波得到整治固然重要,但如何尽快将在线票务平台纳入《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管理体系,将新型购票渠道造假列为违法行为,从根本的法律制度上保证观众的利益,影市的健康发展才会更有保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