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物遇上文创,创意很重要
2018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九龙
  近日,第四届山东大学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一群多才多艺、创意丰富的高校学子不甘文物的沉寂,将博物馆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做出了一个个绚烂多彩的博物馆衍生品。这一做法也在一个侧面印证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井盖、插座等都被想象成一张张有趣的表情,冰冷严肃的文物为什么不可以呢?基于这样的考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解柯杨的团队设计了一组有趣的书签。
  书签共有三枚,分别命名为“载酒问字·脸”“博啃群书·脸”和“吃书达理·脸”。它们是以博物馆中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为创作原型,抽象出“脸”这一元素并设计成书签的。青铜器以书签的形式出现在书页间,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和趣味的相互结合。
  解柯杨是山东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程团队的一员,目前,该团队已经入驻山东大学创业社,一方面加强创意库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着创意转化的机会。“这恰恰是大学生参与文创的一个好机会,有人提供创意,有人制作生产,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产业链就形成了。”解柯杨解释。
  随着“朕知道了”胶带、“故宫猫”手机壳、“万万岁”口罩的流行,许多人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已经熟悉,然而倒退些年,却不是这种状况。以诞生这些网红产品的故宫博物院来说,其文化服务中心已经成立了60多年,曾经也产出过一系列文化产品,比如书画系列、瓷器系列、铜器系列等,但始终不温不火。
  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指出,这些产品中间缺了“创意”两个字,基本都是复制。“再有,我们的营销有两个不足,一个就是我们故宫商店售卖的文化产品80%都不是自己研发,都是市面上什么好卖就进什么,满足不了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第二个缺点,商店商业气息太浓,缺少文化气息。”
  在不断的研讨和探索中,故宫博物院逐渐认识到,在文化创意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创意研发为支撑。一定要充分研究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过什么日子,生活中需要什么,人们在用什么手段接收信息,从而研发实用性强的产品。
  于是,一系列“宫廷配方”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问世。如“故宫猫”手机壳,印有“正大光明”的移动电源、“宫廷宝贝”系列手表,小太监书签等,让故宫博物院文化走进百姓日常。
  实践证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增加公立博物馆的用户粘性。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外形显眼、硬件一流的展馆拔地而起,然而不少管理方却对馆类内容的挖掘和增值运营乏善可陈,“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博物馆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代表者。”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认为,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博物馆需深挖潜力。
  与此同时,雨后春笋般诞生的民办博物馆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大部分运营困难,盈利艰难,缺乏市场化运作、产品挖掘不充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泰山学院副院长王雷亭认为,博物馆可与旅游深度融合,并借鉴旅游业先进、成熟的管理模式,提升博物馆的运营能力,运用“参与+体验”的模式,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
  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种判断。法国诺曼底卡昂二战和平纪念馆是一座民办博物馆,馆内设备十分齐全,除常规展馆外,还有咖啡馆、餐厅、多媒体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此外,博物馆还为游客提供诺曼底登陆海滩半日游产品,颇受欢迎,这一做法值得中国的民办博物馆借鉴。
  事实上,从学科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博物馆必然是可亲可感的。新博物馆学理论中提出,博物馆重心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而转向关怀社群、社区需求,让博物馆以“守物”转向关注人。面对博物馆行业的新业态,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2015年,国务院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自身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自身发展能力。在政策支持下,东部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已经先行一步。江苏南京博物院的“微服出访”行李牌、“竹林七贤”冰箱贴;江苏苏州博物馆的“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湖北博物馆的“文物扑克”等,都得到了游客的好评。
  然而,全国多数博物馆还处于文化创意产业萌发阶段,缺乏智力支持和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开门办文创”,鼓励高校、专业文创机构等参与其中,或许是一条弯道超车的可行路径。
  加强市场化运作,“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不过,市场化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度,要有根有据,不可戏说,保持“文化敬畏”。如“朕知道了”胶带火了,有网友就建议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臣妾做不到”“本宫乏了”等胶带,但均遭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拒绝。博物馆文创产品必须严格根据馆藏文物和史料记载,不仅要深耕自身馆藏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而且应更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
  参与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的刘子晗深有感触。“现在的文创产品的确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不能一味吹捧,无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都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指导,因为如果社会目光过于集中在文创符号价值上,可能反而会掩盖文物更本真的文物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