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供求关系导致的“高考房”涨价
2018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临近高考,考点附近一年一度的“抢房大战”再次打响,不但条件较好的中高档酒店预订火爆,平价的快捷连锁酒店也十分走俏。在有些城市,考点周边酒店入住率环比增长超过七成,房价最高涨幅超过300%。
  因为关系到高考这一举国大事,有人把“高考房”涨价视作“趁火打劫”,也有声音呼吁政府以行政权力对商家的定价行为加以约束。如何看待“高考房”现象,公众此时又应该对价格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出怎样的要求,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按照最朴素的观念,如果商品或服务能够做到物美价廉,当然最为理想,但通过价格高低对商家的定价行为进行定性的话,还是要看价格的形成是否符合市场规律。高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良好的备考环境,距离考点近的酒店自然受到追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都是市场条件下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去掉“高考”这一容易挑动公众敏感神经的关键词,其实很容易看出,所谓“高考房”现象类似于景区的旺季,属于正常的季节性或周期性价格调整。
  对于价格主管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来说,有必要看到“高考房”背后的价格形成机制,如果硬性设定价格上限,其实是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相比之下,更多的监管精力应该放在打击定价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上。从往年的情况来看,的确有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于高考期间酒店涨价的心理预期,使用欺诈手段攫取高额的利润。依法打击欺诈行为实际上属于常态化监管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关部门要把高考期间视作问题“多发期”,加大监管的力度。
  对“高考房”价格的态度,也正反映出相关部门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认识,对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行为不应干涉,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并加强对高考期间重点领域的监管。比如考点周边交通秩序的疏导、噪音等环境污染的整治,又比如对酒店等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等,这些都是需要投入监管力量的重点。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做好了,其实也会让公众对供求关系下形成的正常价格波动更加理解,很多人也正是把“高考房”当做了宣泄口,用来表达对公共治理短板的不满之情。
  对于肩负公共治理职责的部门而言,有积极作为的态度当然好,但更关键的是在法定范围之内行使权力。如果看偏了问题,用错了权力,也未必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具体到“高考房”,如果所谓的“天价”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动用行政权力限价恐怕也不起作用。要么会减少入住服务的有效供给,让一房难求现象更严重;要么把加价行为逼入更隐蔽的渠道,加大了对价格欺诈等行为的监管难度。因权力错位导致衍生问题的可能性,是不容忽视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