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罪,“扶贫公示”可以有
2018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有媒体记者采访发现,为突出对脱贫工作的重视,更好地落实对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一些地区在贫困户家门口最醒目的位置挂上了“扶贫公示牌”“脱贫帮扶信息公示”等牌子。有评论认为,这种“扶贫公示”侵犯隐私,给贫困户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让其在亲戚前面抬不起头,在村民面前“矮人一截”。
  “扶贫公示”是否侵犯隐私,要看公示牌的具体内容。从相关报道来看,公示牌上标明的是贫困户姓名、致贫原因、收入水平、帮扶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姓名虽属个人信息,并非隐私,致贫原因和收入水平是判断贫困户必不可少的基本信息。虽然有个别贫困户不想让其他人了解这些信息,但只要接受扶贫,这些信息就应该准确上报并公示,因为这些信息已经牵涉到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不能因为自己不愿意就拒绝公开。
  要搞好扶贫工作,信息公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公开还不能是笼统的,比如资金公开,如果只有项目和总金额而没有具体到人的资金流向,就不能算真正的公开。具体到人的信息公开就应该上墙挂牌,接受群众监督,不能只是锁在抽屉里或存在电脑里。有人一方面要求扶贫信息公开,另一方面又反对信息公开到人,已经是自相矛盾了。
  回顾这些年扶贫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扶贫资金被挪用冒领是经常发生的。一些村干部把扶贫款用来给自己发补助,购买办公用品,或者发放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非贫困户。这些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群众也不清楚有多少扶贫资金和贫困户。如果每个贫困户门口都必须悬挂一个明明白白的公示牌,那些冒领者是无处藏身的,那些帮扶责任人也是不敢松懈的。毕竟一个家庭是否贫困,有没有真正脱贫,群众都看在眼里。当前扶贫工作出现的问题,透明不够远超透明过度,类似的公示牌不仅不应该摘下来,还应该得到更大范围推广。
  判断“扶贫公示”有无必要,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一些扶贫户之所以心理压力巨大,主要原因在于亲戚邻里之间存在嫌贫爱富的风气。贫穷不是罪过,多数贫困户致贫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因为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客观原因,比如遭遇疾病、灾害,欠缺资金、技术等。对于这些贫困户,邻里之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不是歧视和嘲讽。即便当地社会风气一时难以扭转,也没必要为迁就一些人庸俗的成见,让贫困户打肿脸充胖子,假装不贫穷。心病还须心药医,要解决贫困户被“伤自尊”的问题,还需要帮扶人员更多地登门入户讲解扶贫工作和如何看待自身贫困,让贫困户以更加积极的生活心态去面对未来。如此,扶贫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