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QQ浏览器被爆“偷偷唤醒”手机摄像头之后,又有网友发现百度输入法涉嫌“偷偷录音”。尽管腾讯和百度均给出了否定性的回应,并在一定层面上为调用手机硬件的行为做了技术性解释,但消费者对于自身隐私被侵犯的疑虑,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打消。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有关隐私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地理位置、通讯记录等隐私信息,还是摄像头、麦克风等能够直接接触生活细节的硬件设备,但凡事关用户隐私,都需要守住用户知情和自主选择的权益底线。
从现实来看,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存在明显漏洞。上述两个APP“私自调用硬件”的情况曝光,也是基于相当偶然的因素。QQ浏览器被发现“唤醒”手机摄像头,仅仅是因为一款手机的摄像头在启用过程中会弹起;百度输入法被发现启用录音设备,也仅仅是因为这款手机在系统升级后增加了设备使用的二次确认环节。换句话说,“调用”的行为在被曝光之前是长期存在的,如果不是特殊的硬件设计和特定的系统升级,这一行为也无法被普通用户发现。
软件涉嫌“私自调用硬件”应该说并不是新情况,但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之下,各种信息均被赋予了不可估量的利用价值,用户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大大增加。其实在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主流之前,个人电脑也一直存在摄像头被“私自启用”的风险,只不过那时的“黑手”主要是单打独斗的“黑客”。相比以往,手机客户端的运营者更有条件收集信息,更有能力将信息转化为盈利点,也就有了广泛收集信息的更大冲动。比如,以用户周边声音为基本素材的一项信息分析技术,已经被“有远见”的国外某互联网巨头申请了专利。
信息的开发价值越大,包括隐私在内的信息被“收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问题是,用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等该如何保证。此次两款APP被曝光涉嫌私自调用硬件,舆论的反应其实很能说明问题——曝光之初引起强烈反响,但很快就像问题已完全解决一样“归于沉寂”。这和手机APP被曝光普遍存在“越界获取权限”时如出一辙,热点来得快但凉得更快,甚至根本看不到相关责任方被处罚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客户端在信息收集上得寸进尺,从“越界获取权限”发展到“私自启用硬件”,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利用乃大势所趋、理所当然,但这种利用无论如何不能建立在对法定权利的侵犯之上。《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有明确规定,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国标”则为隐私政策执行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当务之急是对照已有的法律规范,对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提供和使用的情况严加监管,别等到“危害人身、财产安全,致使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的悲剧情况发生,再引起重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