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物新发现民国初蓬莱阁灯塔碑出土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期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物保护的指示精神,蓬莱阁景区管理处组织文物人员对蓬莱阁文物进行勘察时,在下临悬崖人迹罕至的丹崖山灯塔基下,突然发现上世纪初期民国时期蓬莱阁灯塔碑残碑,碑刻由大理岩精制而成,长54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  
碑文如下:
  “蓬莱口岸,海舶所趋。丹崖建阁,邑之名胜。下多礁石,出没涛波。不有指南,宵航之患。清同治十三年始建灯塔,制如小亭,体微,用备一灯烛,险示以彼岸,黑月霾夜,恃以无虞,舟人便焉。鼎革后修葺新阁,易而为楼,名以普照,高危无当,圮不旋踵……”
  考古人员推测,该碑大约刻于1920年左右,距今约有100年的历史。碑文书法为魏碑体,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书法》主编张永强先生鉴定,该碑为蓬莱籍著名书法家葛家修先生的手迹。葛家修先生生前曾任山东文史馆馆员,为山东省著名书法家。
  蓬莱阁下登州港(蓬莱水城)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港,是唐朝日本、朝鲜遣唐使的登陆地,也是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唐朝古港,现建有蓬莱古船博物馆。蓬莱阁灯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迄今我国沿海保存最早的古代灯塔,原称“蓬莱阁灯楼”,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山东省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倡建,原为夜间及天气昏暗时行船导航的航标灯塔。从碑文中表明,民国初年,“蓬莱阁灯楼”改为“蓬莱阁灯塔”。民国灯塔碑刻的发现,填补了蓬莱阁灯塔民国时期记载的空白,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设施的演变,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通讯员 董韶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