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摊面积别成一笔糊涂账
2018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吴学安

  近日,《“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文中针对公摊面积占比的正当性、取消公摊面积之影响的追问,激起很多网友的共鸣。
  事实上,公摊问题积弊已久。尽管法律法规对公摊面积与比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购房者处于弱势地位,房地产商掌控话语权,导致公摊大小基本上是由开发商说了算。至于每栋住宅动辄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的公摊比例是怎么算出来的,套内面积到底应有多少?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笔糊涂账。
  公摊弊病存在十多年了,一直被诟病,从未有改变。这是因为过去这十多年的房价始终上涨,购房者沉浸在财富效应之中,这抵消了他们对于公摊弊病的不满,而随着房价上涨,一些开发商趁机推高公摊比例。由于“公摊面积”缺乏统一标准,开发商在设计时就可借此做手脚,故意设计超大公摊比例,甚或利用购房者无力测量,在“公摊面积”里掺水,令每一套住房都增加了公摊成本,开发商则从中获得超额利润。“公摊面积”令购房者利益受损,却使得开发商从中获益,这也是“公摊面积”被普遍使用,且问题多多的诱因。
  随着房地产市场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房价何去何从让人关注,以前被只涨不跌房价所掩盖的种种矛盾开始露头,暗礁变成浅滩。尤其是公摊面积缺乏标准、管理混乱、信息不对称,侵蚀消费者利益更令人诟病。一方面,虽说,公摊面积不是洪水猛兽,但关键是业主“摊了”,却没有享受权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公摊面积的重新审视,并非偶发性。随着房地产税的脚步越来越近,公摊面积意味着额外的费用,如果再加上已经存在的物业费、供暖费,消费者显然不想再当冤大头了。如果继续对“公摊面积”保持“沉默”,矛盾积累势必会越来越尖锐。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即将迎来新的供给制度改革,这理应成为一个改革窗口,对过去20年的市场痼疾进行“清算”,从而为新的制度打开空间。消除“公摊面积”积弊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探索“公摊面积”转向“套内面积”模式,让住房销售公开透明,消除灰色空间,制定公摊面积统一标准,以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占;另一方面,改革公摊面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具有可行性和紧迫性。这样的改革,更易凝聚人心和共识,更易让公众从直观和感性上,增加改革的获得感。
  对于公摊面积,理应严格规范和加强监管,让它变得更加透明化,增加业主在其中的话语权,防止开发商的自说自话,让购房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