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明
2018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旧石器时代,人们打制石器,碰出的是自然石纹;新石器时代,人们磨制石器,留下的是人为石纹。石纹的进化展示着人的物质创造能力,对“纹”的切磋琢磨刺激了思想启蒙。中国文化起源于“纹”,从“纹”到“文”,字型简化了,内容丰富了。在各种文化现象中,文字最有“纹”的特征,作为“意义”刻痕,是留在竹片、龟甲上的记忆。
  《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看清天象纹理,就能把握时令变化;看清人世理路,可以找到平天下的方略。万事万物,都有预在痕迹,见微知著,可把握命定枢机。
  天文、人文两说,可以扩展为天文、地文、人文三说。春风一吹,百花齐放;夏日一晒,绿树成荫;秋雨一淋,草木枯黄;冬雪一降,万里冰霜。雨雪风日是天象的运行痕迹。山川河流,各顺其脉;森林草场,各划区间;海波浪涌,各有经络。人伦礼仪,制度法规,组织章程、家庭习俗,都是社会的实践理路。
  在中国,有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之分。北方与南方的审美风格有明显差别,可以说是气候影响了气质。北方冬夏变化显著,大起大落,长河落日,人生粗犷;南方温和多雨,花红叶绿,小桥流水,人生精致。明代王骥德在《杂论》中说,“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故以气骨胜;工句字,故以色泽胜。”
  文化与文明若即若离,经常缠绕在一起,偷换概念会引起思维混乱。前几天讨论书法中的“字如其人”,朋友亮出他所欣赏的观点——“先器识,后文艺”,人要有器量、有见识,扩展开来看,就是精神素养的层次要高,这是书艺的前提。我问,秦桧的字很好,能不能说他的精神素养也高?秦桧进士及第,有一定的学养,但是修养上不敢恭维,人品有问题。书法的根基在学养,修养不是必要条件,所以坏蛋也有可能写好字。
  某编辑从来不把本社的报纸拿回家,生怕狗仔队的图文对儿子产生不良影响。家庭只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生态,才能预防文化雾霾的危害。这位父亲是文化人,但不是文明人。这也证明,有学养不等于有修养。
  德国学者埃利斯在《文明的进程》中说,文化使人不同,文明使人接近。无论坐在西方式的沙发里,还是坐在中国式的太师椅上,坐姿总能体现人的教养。无论拿中国式的筷子吃饭,还是拿西方式的刀叉吃饭,吃相都有好有坏。在封建社会,中国女人裹脚,西方女人束腰,方式不一样,但都有损健康。现如今,东西方的服饰理念都尊重人体工程学,这便是文明精神的统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