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我想看到的爱情和日常生活
2018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松落

  《如懿传》是我想看到的那类宫廷戏。正剧类的宫廷戏,我看过了;玛丽苏类的宫廷戏,我看过了;神奇女侠式的宫廷戏,我也看过了。现在的我,想看到宫廷里的日常生活,怎么吃饭,怎么喝水,怎么花钱,怎么绣花,怎么对话,怎么行礼,一家人怎么相处,君臣之间怎么相处,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带来哪些后果。总之,就是人的生活,就是能够引起你我共鸣但又有差异的地方。
  宫墙之外,历史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宫墙之内,所有人也都知道他们要进入历史,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要吃饭穿衣、礼尚往来,冬天看红梅,夏天扑萤火。孩子要长大,男人女人要老去,桌子上的西洋钟滴滴答答地走着。普通人是用自己的一天一年挨出历史,他们也是用自己的一天一年堆积出历史。既有大历史,也有个人的小历史。
  之所以对《如懿传》产生期待,是因为简介里的一句话:“二人在宫廷里演绎了一段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这一句话,信息量不少。它居然用了“婚姻”这样一个概念。要知道,“婚姻”这两个字,是万万不可能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但这部剧,是把皇帝当做一个有权势的男人来看待的,要讲述他的婚姻故事。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这部剧的取向。事实上,《如懿传》也果然是这样的走向。逢年过节过生日,太后、皇帝皇后和六宫的妃子们聚在一起,他们的孩子也到场,既暗自比较着,又亲亲热热地依偎着。这是日常生活。皇上要给长子永璜找个养母,几个女人又暗自比较着,各自发着力。这也是日常生活。周迅演的如懿,也是照着妻子而不是娘娘或皇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她本就是贵族,皇宫对她来说,就是一个稍大也稍严苛的大家庭。她都是按照妻子、发小、朋友的标准为弘历设想、持家处世的。这也是日常生活。
  现代人拍古代故事,必须要有时代立足点,必须要找到和现代价值观吻合的地方。而《如懿传》里的这种日常生活流,就是时代立足点,就是价值观。至于把皇帝的后宫生活当做“婚姻”来拍,把太平年代皇帝和后妃之间的感情拍出相互扶持的感觉,让后妃的为人处世有“持家感”,这就是价值观。导演汪俊拍得最好的,都是那些和婚姻家庭有关的戏,《男人帮》《夫妻那些事》《我爱男闺蜜》《小别离》。这种风格,也被他用在了《如懿传》里。《如懿传》要表达的,就是婚姻中的恩爱扶持和迷失破灭,只是放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之下。这种迷失破灭,本就是有现代性的。为了让这种迷失破灭出现在三百年前的皇帝和后妃身上而不觉违和,让这种现代性有因有果、有根有据、有来有去,《如懿传》在一开始就埋设伏线了。青樱和弘历的青梅竹马,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让她去期待恩爱扶持,也让她产生了迷失破灭之感。她的个性、她所在的环境,也支持了她的期待。那是个封闭的年代,她又是在封闭的宫廷中,但她的生活和社交层面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她可以接触到郎世宁,也接触到郎世宁带来的那套西方的婚姻爱情理念,这套理念和她的追求是那么吻合,以至于她大胆设想,如果两个人的爱情消失的话,女方也可以“求出”,并且大胆地跟皇帝说出:“道理纲常之外,也有别的可能啊,风俗是不同,可天下男女的心是相同的。”虽然这在历史上不大可能,但这是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完全可以理解。
  周迅真是适合这个角色,她演的如懿,是这类角色里最让人舒服的一个。请注意,是舒服,而不是精彩、杰出、惊艳。精彩、杰出和惊艳都是有侵略性的,是好的,但也是让人不安的,而曾经富有侵略性的周迅,这一次却演出了一个让人舒服的角色。所以我还会继续看下去,一直看到寂寞空庭的迟迟春日、白发齐眉的恩断怨尽。这也是我们的日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