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董村是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极
2018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董村是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农村产业,村集体收入相对比较薄弱,直到“第一书记”李文庆的到来,仅用了不到两年就让村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让这个“难懂”的村庄变得“易懂”起来,让村民看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希望。
    “第一把火”:建设水利工程,让村民灌溉节水省钱方便
  李文庆是市编办行政机构编制科科长,去年5月,他来到南董村担任“第一书记”。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他没有急于“放火”,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村情民意,有针对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他开展庆“六一”儿童联谊、“七一”老党员慰问、“重阳节”关爱老人、为贫困户送温暖等各类活动,协调医院为村87岁低保户免费做白内障手术,协调市商务局到村宣传劳务输出政策等,与村民之间拉近了距离,为下一步的驻村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耕种、喷药、收获等环节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然而李文庆发现,村里浇地仍然采用传统灌溉方式,开着拖拉机、带着抽水泵、拉着“流布袋”到田里浇地。更为突出的现象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妇女成了农村的主力军,浇地不能自己解决,只能雇佣他人,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文庆通过前期摸底调研发现,村民对建设智能系统节水灌溉工程的愿望非常迫切,于是他从相关部门协调专项资金50万元,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智能系统节水灌溉工程,大幅提高了供排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深受广大村民的普遍欢迎。
  据介绍,工程实施后每亩/次用水由原来的80方减少到60方左右,每亩地灌溉成本由30元降至12元,全村可节省成本12000元。同时,村民用手机拨打机箱内手机号即可立刻出水,无论是妇女还是老人,只需轻轻一摁就能遥控指挥完成灌溉,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第二把火”:推广种植惠白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李文庆带领村民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与惠民菊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尝试种植惠白菊茶。据李文庆介绍,惠白菊亩产在500公斤左右,主要是采取农业订单模式,由公司以9元/公斤的价格回收,这样算下来,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为此,村集体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管理。
  去年9月份,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惠民菊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南董村种植户签订了51亩种植合同。今年4月初,村集体又流转土地50亩种植惠白菊,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此外,为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李文庆还多次和贫困户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他们种植惠白菊。目前,菊花已顺利种植完毕,正在按照公司的技术指导加强日常管理,预计今年10月中旬即可采摘产生收益。李文庆介绍道,百余亩菊花预计可实现产值47万余元,其中,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第三把火”:成立农机合作社,提升农村机械化水平
  南董村拥有5.5万亩耕地,大部分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然而周边却无大型农机服务机构,当地庄稼收割主要是依靠外地农机手来进行作业,价格高、收割时间晚,质量也无法保障。为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兴村,增加村集体收入,他协调申请了60万元的省财政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成立了铸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保障收入的稳定性,合作社还与附近的种粮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目前,已购置了第一批播种机等农业机械,平均为村里每户节省145元,总计为全村节省12000元,为村集体增收38000元,并且以最低的价格优先为贫困户、低保户进行了小麦收割和玉米播种。目前,李文庆正和村里研究购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做好秋收玉米收割和土地深松准备,这两项加起来预计全年可增加集体收入9万元以上。

  文/片 本报通讯员 初宝瑞
本报记者 边浩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