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多,济宁市文化中心四大场馆展露真容
三大场馆明年元旦竣工迎客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建设中的文化中心。 本报记者 张清直 摄
     本报见习记者 褚思雨
视频记者 黄健恒 张清直
  作为未来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惠民工程,位于太白湖新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已具雏形。随着工程不断推进,四大场馆渐渐露出真容。目前,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外幕墙工程和室内精装修工程基本完成;博物馆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和策展工程施工;而位于最南端的美术馆,自高空俯瞰,也已显露出荷叶造型。除博物馆外,三座场馆预计明年年初竣工并试开放。
  场馆内部装修中
元旦即可竣工使用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太白湖新区运河路东侧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建设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远远看去,四座“高大上”的场馆显得格外惹眼,每一幢建筑都彰显着济宁文化的丰厚底蕴。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三座场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美术馆外幕墙还在紧张施工中。
  3日下午2点,工程车进进出出伴随着各种机器轰鸣声,工人们分工有序,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操作设备吊装外幕墙。“目前美术馆外幕墙工程已完成60%,计划10月底前完成幕墙工程。”济宁文化中心项目工程部经理孙猛介绍,美术馆为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混凝土现浇屋面板,外装、内装多道工序正一起进场施工,以确保元旦顺利进入试运营阶段。
  目前,除美术馆外,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外幕墙工程和室内精装修工程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细部收尾和清理工作;博物馆外幕墙工程施工完成,施工人员已开始精装修和策展工程施工;室外景观完成85%。前三座场馆预计明年年初进入试运营阶段,向济宁市民及游客敞开大门。
  据了解,文化中心项目选址在太白湖新区太白湖湾东侧,包括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商业商务设施和高地公园,共分三期开发建设。总建设用地面积580亩,其中文化设施用地358亩,商业服务用地面积222亩。文化场馆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总投资21.39亿。
  该项目集“收藏、研究、培训、创作、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把多方面文化资源整合到一起,强调文化建筑之间的功能互补、文化建筑与商业商务建筑之间的功能互动,既方便市民使用,又满足市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展示济宁文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高支模、高拆模
科技应用亮点纷呈

  “四座场馆自设计之初,就根据济宁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各场馆实际需求,融入了许多功能。”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超表示,文化中心是集“文化、商业、旅游”高度融合、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
  以群众艺术馆为例,该馆一层及二层设有夹层,是以艺术创作、艺术制作、艺术培训、艺术展示为核心功能,以艺术输出、艺术服务为辅助功能的现代化地方群众艺术馆。场馆立面设计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外侧横向石材棍百叶幕墙、内侧大面积玻璃幕墙,强调内外一致性,结合内部空间与功能构成形成虚实对比、简洁大方的现代风格。外墙则采用织网状石材百叶,营造类似于“鲁锦”手工编制的质感,将群艺活动功能特色与地方特色文化贯穿于丰富灵动的空间之中,体现建筑为群众艺术服务的本质特色。
  而图书馆建筑面积29316平方米,地上5层,2层及3层设有夹层,内设报刊阅览区、数字资源体验服务区、视障读者服务区、学术报告、政府信息查询区等11个功能分区,是一座集借阅图书、展示、孔孟研究一体的综合图书馆建筑。博物馆建筑面积27237平方米,地上4层,2层及3层设有局部夹层,是集历史、艺术和人文为一体,包涵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和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地方博物馆。美术馆主要功能则是集收藏、展览、研究、美育和休闲功能为一体,展示现当代美术艺术作品(以国画和书法作品为主)的地方性专业美术馆。
  济宁市文化中心项目各场馆内部多为高大空间,最大跨度42米,最大净高32米,高大模板支设总计18处,最大支设高度29.6米,高支模及高拆模是本工程的一个施工难点。孙猛介绍,高支模、大跨度桁架、支撑胎架、劲性结构、自密实混凝土等在常规工程中不常见的施工技术,在这里都变得较为常见。面对这种情况,项目团队根据各场馆不同结构形式,编制高大模板施工方案,大量采用碗扣式、盘扣式脚手架,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及架体安全性。
引入BIM技术
拿奖拿到手软

  作为施工技术在国内都堪称领先的济宁文化中心项目,自2016年施工以来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不仅累计获得全国优秀QC成果二等奖一项,还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其使用的BIM技术先后斩获“龙图杯”、“科创杯”、“中建协BIM大赛”等国家级奖项,是名副其实的“大满贯”。
  文化中心项目部专门成立BIM中心,将BIM技术全面应用到全过程管理中,在深化设计管理、施工方案模拟、全专业碰撞检查、三维管线综合、4D进度模拟、5D资源及成本管理、总平面管理以及辅助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全面引入BIM信息化建造技术,项目现已成为山东省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该项目各场馆内部多为高大空间,高支模、大跨度桁架、支撑胎架、劲性结构、自密实混凝土等施工技术要求高困难大,通过采用Revit、3Dmax等三维建模技术建模后,对现场所有临时设施及建筑物进行合理部署,提升了建设安全度和美观度;同时,项目针对钢混凝土结构,复杂混凝土节点使用BIM技术深化设计后,解决了钢筋与钢结构穿筋孔预留问题,优化预应力梁拉锁与钢筋碰撞问题,大幅减少了因图纸理解偏差造成的返工,工程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项目建立基于BIM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及标准化相融合的智慧施工建造体系,打造集“云平台及大数据处理”、 “模型协同及图档管理系统”、“施工管理APP及移动可视系统”、“多功能动态样板引路系统”为一体平台,各参建方共同参与,通过手机移动端APP及时收发消息,查看图纸变更,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